黄建斌
(灵山县佛子中学 广西 钦州 535425)
摘要: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全民健身的思想理念得到了流传和蔓延。校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也结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了解到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策略,希望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校园教育工作所具有的优势,从而保证体育课堂上教师利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身体素质
前言:初中校园内部体育课堂上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也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当前教育开展的最新模式,掌握正确的课堂教育方法和理念,优化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就是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入了解到学生身体素质具体提升的策略,希望教师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体育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特色,从而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利用积极的状态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以便于保证学生能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以此为我国国民整体的素质提升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对力量素质加以训练
人的体内或者人体内部某一部分的肌肉,通过工作克服了一系列的阻力,实际上这种产生的能力就被人们通常称作为力量,这也是人们通过运动所能够成长和发生改变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力量的掌控是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能力最为基础性的前提保障,也是体育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一项训练性内容,更是提高学生身体能力的关键性要素。
初中阶段对力量素质的训练,要找到最佳的发展目标,有促进性作用的对训练项目进行选择,克服外部的阻力,克服身体的重量,这两种其中前者的运动可以是举杠铃、拉橡皮;后者训练主要是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初中阶段学生属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一年学生的身体都会发生着明显的差异性变化和成长,力量训练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年龄身体发育状况,设置出不同的训练方案,如,初一、初二阶段学生身体刚刚发育,力量成长相对比较缓慢,针对这样身体成长的特点,在开展训练时就可以利用哑铃、杠铃等动力性的力量训练作为主要的核心内容。
初三年段学生身体发育逐渐趋于成熟,身体能力的承受大幅度增强,在这一时期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的学生发展实际的情况,有效地增加力量练习的内容,保证学生的肌肉横向的得以发展,使肌肉的力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增加,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二、提升学生的灵敏素质
灵敏的素质的发展一般来看13~15岁期间是人体快速成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灵敏的素质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这一阶段过去之后,人体灵敏性发展逐渐得到稳定,并且稳步的提升。在人体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灵敏素质也会呈现出下降的现象,整个素质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对于人的不同性别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来看,进入青春期的前期,女性所具有的灵敏素质往往要高于男生,一些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学生,男性的灵敏素质快速得以增强,并且逐渐超过女生。所以也能够看出,灵敏素质训练的开展,还需要根据性别的不同和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区分训练。灵敏素质的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结合的方法,例如:反口令练习、看手势定方向等,使学生能够在训练中感受到乐趣,以此培养学生对于空间时间判断的能力,也能够实现通过有效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三、增强学生耐力的训练
在初一阶段的学生中,由于其无氧代谢的能力还存在着欠缺的现象,这时候并不是利用最佳的无氧代谢训练,就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的素质,所以也不是开展这一训练最佳的时期,如果太早的进行,会对学生身体正常的成长造成影响。初一阶段耐力训练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就是有氧代谢的训练,让学生的身体通过氧气的输送,实现功能的提升,也可以在肌肉代谢的过程中,加强自身能力的水平锻炼情况,在达到了一定强度之后,再开展无氧代谢这个训练。
耐力的素质锻炼工作实施阶段,需要确保机体的供氧能够保持一定的充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会正确呼吸的方法,保证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耐力的训练目标,实现学生最佳的身体素质教育标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纵观我国初中校园内部,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开展和实施的具体情况能够看出,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了传统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都是枯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阻碍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所以本文基于以上的内容,分析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具体方法,希望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体育这门学科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真正的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晓晨,陈佩.21世纪以来中日青少年体力促进政策比较分析及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04):39-44.
[2]季永光,虞锡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历史沿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04):76-83.
[3]赵林林,秦彩云.“新时代本科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公共体育的应用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