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谣言防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   作者:宋丽
[导读] 后疫情时期,疫情谣言防控是高校战“疫”的重要内容
       宋丽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12



        摘要:后疫情时期,疫情谣言防控是高校战“疫”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校园良序运行、大学生心理稳定与健康的又一关键。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浙江交院大学生对疫情谣言的认知情况,多维度阐释疫情谣言在高校的传播现状和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思政教育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逻辑统一出发,探究疫情谣言防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疫情谣言;高校思政教育;思政课;防控路径


一、当前高校疫情谣言传播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对疫情谣言的认知情况,本研究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了针对学生的《浙江交院校园疫情谣言现状调查》电子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高校思政教育防控疫情谣言工作提供直接、具体和重要的依据。
        关于《浙江交院校园疫情谣言现状调查》网络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有效答卷297份,问卷回收率为84.86%。调查对象主要是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其中,女生152人,占被调查对象的51.18%,男生14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48.82%。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均非常关注疫情并对其有基本认识。数据表明,51.51%的学生非常了解本次疫情,48.48%的学生对疫情有基本认识。在调查学生从哪里获得疫情信息时,90.57%学生选择“权威媒体”,81.14%的同学选择“各类热搜列表”,71.38%的学生选择“微博微信”,56.57%的学生选择“亲人、朋友或同学”。可以看出,学生对疫情信息的了解主要基于权威媒体,但微博微信等其他网络渠道以及亲人、朋友或同学之间口耳相传等渠道所占比例也非常大,这些不确定的信息来源可能是导致校园疫情谣言的重要因素。
        复学后校园内疫情信息的传播情况如何是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学生回答开学后校园内有关疫情的信息传播情况如何这一问题时,68.3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多”,22.56%的学生选择“不多”,9.09%的学生选择“没有关注”。学生对校园传播的各类疫情信息的第一反应,26.94%的学生选择“相信”,13.8%的学生选择“不相信”,59.26%的学生选择“持观望态度”,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获取的疫情信息并不会第一时间作出果断选择,而是持续关注信息的进一步发展。在调查学生如何处理未知来源的疫情信息时,51.52%的学生选择“保留疑问,不做相关处理”,34.34%的学生选择“直接举报”,13.8%的学生选择“忽视”,0.34%的学生选择“如果是熟人发来的,还要继续转发”,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未知的疫情信息基本能够持理性态度,不会盲目相信或传播,但仍然有部分学生会出于好奇持续转发。基于思政课教育以及学校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引导,调查显示,82.49%的学生表示周边同学对于疫情谣言能够保持“理性,能够进行科学分析”,9.76%的学生选择“不理性,很容易被影响,并进行传播”,7.74%的学生选择“不关注”。学生认为校园内疫情谣言对个人的正常学习生活“有影响,但影响较小”这一选项占52.53%,占比最大,“没有影响”占29.29%,“有很大影响”占18.18%。数据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疫情谣言对个人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一方面具有受教育程度高、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等特点,另一方面,当前存在的各种社交网络软件成为他们发布和接收疫情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关于疫情的不实消息容易在这些重要的渠道滋生蔓延,更容易成为引发疫情谣言爆点的导火索。与此同时,还应当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对于舆论具有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价值诉求,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在防控疫情谣言的过程中既要优先解决疫情谣言给大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和迫切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由此带来的长远影响和衍生问题,减少疫情谣言对大学生群体造成的负面冲击,维护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和健康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高校疫情谣言传播的深层原因
        防止高校疫情谣言生成和传播的最有效方式是深挖谣言产生、扩散的原因,找准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之处,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消解谣言产生和传播实践,提升谣言防控与舆论引导的科学化和精确化,标本兼治消除校园疫情谣言。
1、高校大学生对疫情信息的鉴别能力有限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舆论产生、发展和传播的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导向转变更急,一旦出现舆论热点极易形成铺天盖地之势[1]。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完善、社会阅历以及对获得的疫情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足,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因此他们很难在匿名、碎片和多源化的信息中作出正确判断,容易将潜意识中预设的立场和个人情感作为判断获取信息的重要依据,其表达话语往往以口号、标题替代冷静、客观的分析和思考。同时,基于当前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以及对时事极强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当他们碰到个人感兴趣的舆论热点时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是非辨识,盲目接受或进行非理性的转发和传播,引发情绪波动和行为偏差,最终为各方利益的所谓“意见领袖”影响和利用。
2、高校大学生的聚居性特征内含集体行动风险
        高校大学生在校园、宿舍内接触紧密、互动频繁,群聚性、聚居性的交往特征增加了危机冲击情境下的情绪传染性[2]。当这种负面情绪在校园内传递扩散时,谣言会逐渐成为社会群体的集体意志,传谣者与信谣者将迅速增加,谣言的传播范围、速度和产生的效应也会增加[3]。同时,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传播平台打破了同校、同班级、同宿舍等空间和时间限制,高校群体性事件与各种传播载体相结合,赋予高校群体性事件新的特征,重大突发疫情的危机情境则会进一步放大群体心理的复杂性,这对校园疫情谣言防控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再者,大学生作为本次疫情防控重要的参与者,与疫情事件相关的热点或是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更易引起他们的共性心理,形成对疫情认知模式的进一步强化,容易造成学生自身对所获信息认知的偏差,导致线上线下的集体行动,激化群体性事件。


3、疫情事件中高校思政教育舆论引导的内容和手段单一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疫情谣言防控工作在师生认知、情绪以及集体行为等方面面临诸多难点,并存在相对突出的思想政治安全、公共危机和社会稳定等潜在风险。这反映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危机忧患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还不够及时和全面,科学理性分析舆论信息的根基还不够深入。加之当前网络信息的复杂化、网络传播的迅速化以及传播模式的多样化所导致的信息传播内容的失真和谣言的形成,反映出高校思政教育以课堂为主、单向统一的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和学生的需求。疫情谣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也要求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注重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渠道、立体化传播真实信息,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有效压缩校园疫情谣言的生存空间。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疫情谣言防控的融入路径
        疫情谣言的大规模传播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防控疫情谣言过程中需要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逻辑统一出发,探究疫情谣言防控的重要路径,针对相关要素综合施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与文化环境。
1、在本体论上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公共存在和人文关怀
        高校思政教育应关注人作为公共存在的本质属性,将公共理性视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内涵提升的内在要求。相较于疫情防控的“第一战线”即医疗卫生、物资保障、智库服务、科技攻关等环节的专业性和重要性,高校在“第二战线”如政策解读、知识普及、舆论引导、心理疏导等防疫的重要工作仍然显得重要而紧迫。因此,在疫情谣言防控过程中,思政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积极思考、总结和实践,摒弃极端个人主义、精致利已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置身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视野中思考理想信念和个人价值,让公共理性的意识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是人,这就要求思政教育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新的思政教育理念。一是真正把握学生所需,使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教育者需要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层次不同”这一特点进行因人而教,有针对性挖掘疫情元素启发学生,及时更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引导学生明白事实真相并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完善教育。二是将人文关怀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实践化。由于大学生的个人经历、思想素质和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思政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生理、心理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创新性地增加人文素质培育内容,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和个性优势,使之真正形成独立的人格。三是做好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融入工作,并注重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学校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以及校园宣传平台工作中,打通校园谣言防控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质。
2、在方法论上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和信息联动
        在疫情谣言防控中,高校思政教育既需要全面分析与探索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具体措施,又要倡导多元主体对话和以信息交互为基础的方法体系,在高校、政府、社会与家庭中构建具有价值意蕴和服务理念的伦理关系,实现协同效应。从具体路径来看,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基于高校思政教育育人一致性与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性基础上,推进高校其他部门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对疫情谣言的有效防控;二是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渠道和反应机制。疫情谣言在高校的产生、传播与学校信息发布不足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需要通过思政课等日常教育,及时关注、了解并全面搜集疫情谣言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多维度整理分析学生对疫情谣言的内容和反馈,准确评估谣言给大学生已经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出台和采取应对措施,实现思想引导、问题解决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三是建立由政府、社会、高校和家庭等多方联动的思想应急机制,加强疫情信息的传递和引导,营造诚实、可靠、科学的防控环境和舆论氛围。多方参与的治理实践能够合理消解疫情谣言,缩小谣言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从根本上减少校园疫情谣言产生的可能,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4]。
3、在价值论上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自觉和指向行动
        思政教育的主体是指思政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在疫情谣言防控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既要注重正面的价值引领和学生的基本诉求,同时也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准绳,引导学生理性面对当前我国在疫情谣言防控中暴露出的社会治理缺陷与体制机制短板,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开展教育引领。同时,教育者还应当注重及时嵌入生命、安全、责任、价值等教育,将课堂中的理论内容与身体力行的实践体会相结合,实现价值认同和价值弘扬。高校大学生是本次抗击疫情全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有着个人的实践基础和判断标准,这为思政教育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转换提供了坚实基础和现实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的思政教育往往注重突出教育者的角色地位,教育方式多采用单一的外部灌输方式,这种方式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造成思政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交流渠道的断裂,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在坚持科学性和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走出旧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启发和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上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结论:
        高校思政教育在防控疫情谣言的过程中需要秉承鲜明的价值立场,强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和价值导向的确立作用,这是思政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思政教育工作不像其他专业性工作一样立竿见影,而是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因此,在信息传播日益迅速、不可预测因素日益增多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对于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长期性、持续性的安排和落实。思政教育者要在把握思政教育工作规律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知识,注重从思政教育的本论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统一出发,实现对重大突发事件舆论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解决,引领当代大学生引领当代大学生勇做社会思考者、践行者和负重者的初心回归,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孙炳炎. 创新突发事件中高校大学生的舆论引导——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例[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03-19(06).
[2]陈永强. 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6-10(08).
[3]殷晓椿. 基于新媒体的疫情谣言传播个案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4] 匡文波,郭育丰. 社会治理视域下网络谣言消解模式探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43(03): 134-137.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疫情谣言防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T2020213)

作者简介:宋丽,女,(1988-),山西宁武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