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井冈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目前,高校贫困生支持模式存在受助者帮扶面狭窄、自助意识淡薄、心理困扰严重、个人能力发展受限等困境。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从专业队伍、资助形式和工作方法来拓展与优化高校贫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 学校社会工作
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其资助形式、支持模式近年来倍受政府和社会关注,“奖、贷、助、勤、补、免”等帮困助学措施应运而生。然研究表明这些资助多属于生存性帮扶,远不能适应贫困生全方位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促进贫困生强能立志方面具有特殊优势[1] 。因此本文从高校贫困生支持模式困境入手,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生支持模式的优势和发展路径。
一、弊端与问题:高校贫困生支持模式困境
1.学生工作队伍专业性弱,帮扶面狭窄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贫困生的资助金额、资助形式日益多样,但在队伍建设、人员投入上甚少涉及。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十年来,校级从事专职学生资助工作仅3人,院校资助工作往往由工作繁重的辅导员负责。辅导员除了做好贫困生资格认定、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和诚信教育工作,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来提供个性化的帮扶。同时高校每年招生政策不断调整,生源分布不断变化,每年的贫困生数量、等级比例也在持续变化。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因人力有限,在资助金额、分配比例上很难因各高校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2.受助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差,自助意识淡薄
当前贫困生支持工作多集中在单向的经济资助,弱化了贫困生的自我参与性。贫困生作为受助者,除了在办理生源地贷款时要求签署相关的法律协议,其他的资助往往不需要承担责任与义务[2]。长此以往,贫困生容易产生其获得各项资助是理所当然,且不需为此承担相应义务的想法,逐渐滋生“坐、等、靠、要”依赖思想,因而自我改变生活现状的内驱力不强,既不愿意勤工助学减轻家庭负担,又不愿意通过个人努力争取奖学金,只消极等待外界资助,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主动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另外,作为受资助者,理应对国家、社会充满感恩,但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薄弱,既不自助也不助人,鲜少参加校、院开展的公益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
3.受助学生的心理支持力小,心理困扰严重
“心理困扰”是贫困生群体中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家庭的经济困难促使贫困生在求学期间,既渴望通过各种途径赚取一部分生活费,又希望通过优异成绩谋求发展之道,导致在渴望兼职又怕耽误学业的两难困境中徘徊。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另一方面,贫困生处于经济弱势地位,更容易受到炫富、攀比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部分同学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3]。同时部分贫困生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会资源和个人能力差,导致其在就业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更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焦虑、不满情绪。
4.发展性的资助项目少,个人能力发展受限
目前资助能帮助贫困生渡过暂时的经济困难期,却缺乏增强能力的发展性资助内容,因此无法改变贫困生的弱势地位。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困难状态,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受到很大制约,他们的社交能力相对较差,个人特长相对较少,这些问题使其在校园活动中处于劣势,如他们担当学生干部的机会较少,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社交能力等不能得到充分锻炼,个人能力发展受限[3]。因此除了在学习成绩方面可能获得奖励之外,其他获得荣誉的机会很少。其结果是,贫困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得不到培养,其就业质量与就业满意度也就无法保障。
二、融合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其价值理念与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很大的契合性,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破解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局限性。
1.助人自助:价值理念与支持模式的融合
支持模式构建的核心价值与学校社会工作理念融合统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助人自助。这一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与自我提升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帮助这部分受助群体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身能力,最终帮助个体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解决贫困生当下的困难,而是培养贫困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独立思考、自助自决的习惯。同样,支持模式的构建不仅在于改善贫困生经济状况,更助力于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调节、能力锻炼的提升,让贫困生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挖掘自身价值,发挥长处,更好地适应社会[4]。
2.整合资源:工作方法与支持模式的融合
学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调动各方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支持工作。个案工作,通过一对一的的方式与贫困生建立专业关系,针对其行为和心理问题,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其解决心理障碍,矫正行为偏差,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小组工作,将情况相似的贫困生组成小组,由社工带领进行小组活动,通过相似经历共鸣,相互影响实现小组成员共同发展,从而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社区工作,通过整合高校贫困生所生活的校园和社会上的资源,为其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不仅提升贫困生自身的“内驱力”,而且整合“外助力”,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促使贫困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4]。
三、拓展与优化:学校社会工作介人支持模式路径
1.建立健全制度,确保工作队伍专业化
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支持服务,需要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 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借助现有体制内的学校党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来推进其专业化和职业化,主动建立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将专业制度嵌入现行高校学生工作体制中,将社会工作知识作为学生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3] 。当然,学校也可购买社工专业服务,或由社会捐资,在学校设立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完善学校社会工作者工作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执业资格认证、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奖励政策,提高学校社工的地位和待遇,切实改善其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进一步妥善解决学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和晋升问题,给予其发展的机会与空间[4]。
2.拓展资助形式,助推支持模式发展性
发展性工作模式是将以“以渔授鱼”的方式让贫困生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发挥自身潜能,通过自我救助、自我提升,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主要是自我经济状况改善的能力、自我素质提升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针对一些特定的贫困生群体,从预防问题发生和开发个人潜能的角度,学校社工可以制订具体的辅导或训练计划,支持和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勤工助学,励志故事分享等活动,促使贫困生在能力建设、情绪管理、团队合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发展[1]。同时心理健康辅导是发展性社会工作模式的重要内容,学校社工可以在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的配合下,针对贫困生心理及行为偏差实施行为治疗[2] 。具体而言采用小组或团体辅导的工作方式,协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自尊、自信、自我接纳,消除焦虑,并对贫困产生的原因,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应对困难,实现全面、健康成长的终极目标。
3.创新工作方式,促进支持模式精准化
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提升贫困生的支持模式的精准化。第一,个案工作的矫治功能。对存在适应困难、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就业困难等各种心理困扰的贫困生,学校社工要掌握贫困生基本的个人和家庭信息,制定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方案,定期与贫困生本人面谈沟通并指导能力提升实践活动,过程中应注重挖掘贫困生自身的优点,帮助其认识自身优势,从而达到解决其外在或潜在的问题。第二,小组工作的发展功能。针对部分贫困生存在的诚信意识缺失、感恩意识缺位、综合能力缺乏等问题,学校社工要严格遵循“学生自愿、按需开展、小组同质性与异质性平衡”的原则,有针对地成立教育小组、成长小组、礼仪小组、生涯规划小组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小组形成前,学校社工要开展组员的招募及筛选、组员需求评估、小组目标确定、小组计划书制定等工作;小组形成后,学校社工要定期组织小组活动,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帮助组员尽快相互熟悉、建立小组契约、澄清小组目标,引导组员积极参与活动,获得个人成长经验,实现自助及互助[5]。第三,社区工作的预防功能。一方面丰富学校内部支持体系,学校社工应通过开展调研、座谈,了解贫困生需求,反馈给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学校改善校园成长环境。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学工处、保卫处、后勤集团等职能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退休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士的作用,帮助贫困生获得援助与支持。[6]另一方面拓展校园外的社会支持体系。学校社工要将贫困生的父母家人、朋友纳入支持体系,在征求贫困生的同意下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沟通机制、反馈机制,让贫困生的父母家人朋友给予贫困生了解更多关怀和帮助。同时结合所在学校专业特色,引入社会实践基地或者企业入校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或实践岗位,为贫困生提供经济支持和能力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夏辛萍.基于社会工作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29):190-191.
[2]姜峰.学校社会工作在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中的运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96-98.
[3]李辉.社会工作在贫困生资助中的角色需求与功能定位[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61-63.
[4]龚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模式的拓展与优化--基于学校社会工作理论视角[A].肖国安.新时期资助育人工作探索与创新--湖南省学生资助研究优秀论文集[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1-135.
[5]董国强.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8(3):78.
[6]李丽霞.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帮助模式的探索[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76-77.
作者简介:王慧(1987—),女,江西吉安,井冈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管理学学位,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备注:井冈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基于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的贫困大学生支持模式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编号JR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