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项目管理流程再造 强化基本建设绿色理念 ——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   作者:姜 绳
[导读] 高校在基本建设过程中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姜 绳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摘  要: 高校在基本建设过程中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在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中,通过流程再造,全过程体现绿色理念,融入绿色元素,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融合校园自然生态,构建节约型绿色校园,实现环境育人目标。
        关键词:基本建设;流程再造;绿色理念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始建于1935年,是全国最早举办职业教育的学校之一。学校弘扬以“雨耕勤作,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秉持“修德、练技、立业、报国”校训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培育匠才、创新求实、服务社会”的办学使命,其中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绿色服务的理念。学校在抓好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校、国家首批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校园,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安徽省“高职发展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国家“双高计划”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500亩,由华南理工大学做建筑整体规划,一期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校园设计注重人性化,功能布局协调,建筑、绿化、水系、路桥融为一体,学校在基本建设工作过程中积极融入社会化理念,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所有基建维修项目自立项后由招标引进的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全程参与,形成了项目设计-预算清单编制-代理机构招标-实施过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项目决算专业化审计的全过程第三方参与制度,合理的项目设计,精准的施工管理,严格的过程监督,有效实现了绿色建筑目标,避免了不合理工程增项和增量的产生,全面提高了基建项目实施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并且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效率。
        1、基建项目管理体系中体现绿色理念
        1.1健全基建管理工作机构。学校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基本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一协调解决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领导小组多次前往兄弟高校考察调研,学习基本建设新理念,做好学校绿色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包括综合协调组、监察审计组、招标及经费管理组、项目实施组、安全管理组,建立专项工作组组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小组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相关问题,统筹推进项目进度,保障绿色校园实施。
        1.2 建立基建工作内部控制体系。在项目立项阶段,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遵守“三重一大”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充分调研,通过专业机构做出可研报告,多方科学严格的可行性论证,经党委会、校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建立健全基建工作廉政防控体系和制度建设,由院纪检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牵头,邀请属地检察院工作人员加强廉政教育,查找廉政风险点,结合基建工作的实际情况,项目开工前签订《廉政风险承诺责任书》,营造绿色健康的基本建设生态环境,从制度上加强廉政建设、规范工程管理,从根本上消除容易产生腐败的根源。
        1.3审慎开展基建项目科学论证。在项目论证阶段,建立联合预审机制。邀请纪检监察、国资、财务、审计、使用部门等部门和相关行业专家对工程项目可行性、初步设计方案及投资效益进行深入论证,避免错误决策造成投资失误;安排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校外专家,分不同专场召开多层次意见征集会,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积极主动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市发改委汇报,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接受绿色建筑专业指导。
        对特别重大的项目,还组织省内外知名专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召开评审会,确保决策科学合理。比如在广大师生员工关心关注的科教楼立项初期,很多教职工对科教楼建设体量、功能、外观、材料等问题持不同意见,分别召开立项汇报会、学校教代会代表听证会、师生座谈会、离退休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全院教职工意见,广泛调研,之后再通过规划调整、专家论证等流程,经学校党委会专题研究,最终确定了科教楼建设方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绿色理念。
        2、在基建项目谋划设计中融入绿色元素
        2.1 初步设计中体现绿色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学校领导等层次多次召开项目设计方案论证会,力求做到满足后期使用需求,体现前瞻性,符合功能形象、文化、现代化的有机融合需求,尽最大努力提高学校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实现学校节约集约用地和可持续发展。
  2.2加强图纸审查执行绿建标准。正常情况下的图纸审查内容主要是对强规方面进行审查,我们要求图审单位不仅要按照国家规范对强规进行审查,对绿色建筑执行的标准进行审核,还需要对设计院的设计保守系数进行审查,严防设计院为了减少工作量,片面扩大设计保守系数而造成项目投资的浪费,图纸审查单位在提交图审合格证时,必须提交纸质设计合理性说明,并对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进行认定。
        2.3严把工程量清单保证绿色工艺。按照施工图编制工程量清单,尽可能把最新的政策要求、工艺流程、节能环保的新材料在工程量清单中体现出来,工程量清单及组价准确程度决定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变更量。“两编一会审”的做法提高了清单的准确率,减少了后期的工程变更。两家清单编制单位分别由审计部门和基建部门分别招标,工程量清单均由两家清单编制单位独立“背靠背”编制。编制完成后,在学校审计部门和基建部门共同监督下进行“面对面”比对。

此项工作最难做的是防止两家编制单位私下沟通,每家做一部分,然后汇总提交给建设单位。为了防止发生该现象,合同约定要求编制单位必须提供计算书,因为不同编制单位,其编制思路不同,计算书肯定不同,如果发现计算书雷同,就会拒付编制费并取消其服务资格。精准科学的工程量清单为施工招标和后续施工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也很好地保证了项目建设中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的绿色元素在建筑过程实现。
        3、在项目实施流程再造中执行绿色标准
        3.1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在项目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加强精细化,把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质量标准严格控制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和设计范围内,严格控制概算,做到概算大于招标控制价,招标控制价大于中标合同价,中标合同价大于决算,做到在控制中节约资源。
        3.2精准实施现场管理。施工现场要求项目负责人建立完整的施工日志,实行重要事项上报制度,每周基建科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对各个工程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汇报情况,由基建科牵头进行抽查;建立关键部位、关键流程影像留存制度,对分步分项验收、主材验收、不合格产品退场等关键环节必须留存影像,每月进行一次汇总;在工程变更上,杜绝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完全由集体会议研究确定。学校制定了《基建工程维修管理办法》,划定了工程变更范围,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由基建办组织专家论证,完成上述手续后,按程序签批,实施基建维修项目工程款支付“两支笔”审批,该做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因现场管理人员失误产生的不必要变更;另一方面公开了信息、杜绝了人情、铲除了腐败滋生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建筑生态环境。
        3.3减少施工过程中质量通病。在基本建设施工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很多建筑通病,例如麻面、露筋、蜂窝以及孔洞严重、钢筋工施工工艺粗糙,影响结构受力、飘窗台渗水,影响后期使用、空调板未设置排水系统或设置不合理、未考虑冬季空调化霜时的排水问题、容易忽视的消防规范问题等一系列质量通病。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是各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会给学校师生正常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为此,应在全面分析各种质量通病的基础上,全面预判预防,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提高设计、施工人员的防范水平,加强细节质量安全监理和管理人员日常流程监管,避免以次充好和人为因素,坚强第三方专业团队竣工验收,从源头上防止和过程中消除或做大限度减少各种质量通病,保证了建筑外观和设施节能,也为师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学习空间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4、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融合生态
        4.1积极开展既有房屋节能和安全性评价。按照“科学排查、精准治理”的原则, 通过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先期投入使用的房屋节能性和安全排查治理工作。从而动态掌握全校范围内房屋能耗使用情况和安全状况,建立房屋安全档案;对老旧危房进行外墙保温改造,将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维护治理。强化建章立制,改造水电和照明等节能设施,杜绝跑冒滴漏,建立房屋安全管理和节能降耗长效机制。
        4.2多措并举实施建筑和设施节能。投入建立全校节能监管平台,对配电室的运行情况加强巡查维保,及时投切各配电室的电容器, 发挥供电系统使用效益,推进制度改革,强化合同用电管理,采用新技术,探索节电新方法实现了全校供电系统的节能运作。加大排水管道基础设施和节水设备投入力度,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启动校园污水泵房改造,建设废水及中水回用工程。通过公开招标引进社会服务企业,采取BOT管理模式,对学校浴室进行全面的节能改造,并作为省级节能示范项目,顺利通过安徽省教育厅的验收,并获得专项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先后引进社会专业企业和机构,完成了学校公共区域空调控制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电控水控系统的一系列节能项目。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省级和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4.3注重校园建筑和景观小品融合。注重新建筑和既有建筑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将园林景观布局同校园的功能分区结合起来,把亭廊楼榭和亲水平台结合起来,把增加树种、丰富植物文化同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结合起来;把增加乔灌木数量同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结合起来,校园大门和中轴线品味打造结合起来,校园水系和步道小桥结合起来,绿色楼宇和周围景观结合起来,使绿色校园建设中“水系、步道、广场、小桥、景观石、绿化”布局合理,相映成趣。
        参考文献:
        [1] GB/T 51356-2019,绿色校园评价标准[S].
        [2] 邬国强,景慧,汪旸. 高等学校绿色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第27-32页.
        [3] 翁思娟,吴燕,郭丽莉.高校绿色校园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究[J]. 建设科技202,(10),第122-124页.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科研项目《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成果,项目编号1809-16.
        作者简介:姜绳,男,1969年11月,安徽泗县人,教育硕士,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育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