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银萍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看待一些事物时经常会存在一些偏差。如果教师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地解决及引导的话,那么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序地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更加科学和系统地向学生讲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教育课
一、中小学心理知识的讲解分析
最近,网络上频频爆出各个年龄段学生自杀的新闻。看后,让人扼腕痛惜,一条鲜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开花结果甚至报答父母和报效国家就这样结束了。这不得不让学校、家庭及社会反思,在生活如此富裕的时代,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孩子们选择了轻生。所以,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迫在眉睫。学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还要加大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甚至全体教师都要参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才能健康。
.png)
图1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系统地讲述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教育孩子们爱惜生命,学会情绪合理发泄,接纳并释放坏情绪,学会自我调整心情。教师还要教育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这样学生就无暇顾及其他而会专心学习。教师还要教会孩子们抗挫的能力,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低潮期,从而保证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身的发展能力。中学生学习了完善的心理知识之后,就可以按照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客观地看待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如果学生学习了有关记忆方面的规律的话,那么他可以提升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如果学生学习了有关思维方面的知识时,那么他可以更加深刻地记忆并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能够促进学生解决和克服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阻碍,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学习局面。比如,当学生学习了有关性格方面的知识时,那么他就可以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自身的性格,纠正自身在性格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当学生学习了有关情感方面的知识时,那么他就可以更加有条理地调节自身的情绪;当学生学习了有关青春期方面的心理知识时,那么他就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更加主动地观察和注意自身的心理变化情况,安全地度过青春发展期。
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述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从以上这些内容入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实际案例,使学生自我发现、自我醒悟并自我成长。从而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疑惑。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承着科学性和因人而异的原则,在为学生讲述一些共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时,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些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生进行良好地沟通及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及社会对他的温暖和关怀,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序开展。
.png)
图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优化心理环境
在心理健康教育施教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适当地优化和设计,为学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当前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上的波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调整,使其符合学生当前个性发展的心理环境。
首先,在课程教育中,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教育环境。轻松的教育环境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愉快并积极主动地消化吸收教师所讲内容,完成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不能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势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述,要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心理上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行为往往会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这无疑会让学生对违反课堂规定产生非常紧张的情绪,一些学生甚至还会出现较大的焦虑和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亲切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需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规定,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发展自身的心理素质。
最后,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交往是师生进行情感互动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程教育中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加学生的信任。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还有助于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当前先进的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通畅性的沟通及交流,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良好地引导和指导,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讲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png)
图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三、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序进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学校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帮助。比如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还要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和主题活动,并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因为在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是不能够缺席的,教师若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实现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疏导。并且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和其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配合,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疏导。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有效发展。
图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孩子们的教育需求。为了孩子们的心理水平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及社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还要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教育效果与质量。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学生宣发内心的压力和消极情绪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家长也要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唯分数评论孩子,给孩子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给予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牛锦萍.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与资源整合[J]. 新课程(中), 2019(4):258-258.
[2]马境, 王纬虹.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 No.354(07):22-24+34.
[3]陈庆国.反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4]吴玉霞.探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神州.?2012(35)
[5]沈锦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1)
[6]曾文雄.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析[J]. 教育参考.?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