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探究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   作者:马学
[导读] :近年来,青少年伤害自身、漠视生命的事件时常发生,
        马学
        四川省长宁县双河中学        644007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伤害自身、漠视生命的事件时常发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这类事件的背后存在着多种原因。从内因来看,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期;从外因来看,受功利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教育日渐失去了其最本真的追求——注重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精神、完善人的人格。
        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其自身独特性,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本文将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角度来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学生家庭生命教育缺失、生命意识有待提高、生命价值观有待引导、学校生命教育也需改进的现状;本文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角度,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角度,提出建立生命教育综合评价制度、落实课程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发挥社会的正向功能、挖掘家庭的教育潜能等途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生命教育  探究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生命教育,即“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和健康发展的教育”[1]。
        狭义的生命教育,即“有关生命的教育,其内涵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人生幸福和自由的一种活动”[2]。
        本文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角度来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生命教育目标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作为”或 “胡作为”。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生命教育部分内容梳理
        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九课《珍视生命》、第十课《绽放生命》。本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是唯一一个以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单元,在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册书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只是作为一单元内容来呈现,但对初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关切,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理念之一,要贯穿学科教学的全程。
    本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守护生命的意识和能力,引领学生认真审视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引导学生做自己生命的导演,提升生命的品质,形成科学的生命价值,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美好,活出生命的精彩[3]。
(二)初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初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
        虽然国内不乏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但是尚不成熟。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至今仍很模糊。部分教育工作者将“生命教育”狭隘地理解为“要珍惜生命”,或者仅将生命教育理解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
        (2)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教科书中均没有出现“死亡教育”大多数学生对死亡不能进行正确、科学的认识。
        (3)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常常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其次,教师进行的生命教育内容大多以安全教育为主,按照学校要求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生命教育的引导。
        2、初中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校生命教育的狭隘化。


        (2)道德与法治课遭“冷遇”。
        (3)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对生命教育的“轻视”。
        (4)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作为”或 “胡作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对策探究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者对生命教育的实施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而生命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学习者是学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是生命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而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教育措施。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科学的编制教科书、合理的选择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等是进行卓有成效的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建立生命教育综合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生命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起科学、公正、可操作的生命教育综合评价机制” [4]。建立生命教育综合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生命教育的落实。
(二)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
        《四川省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实施细则》,该细则提出:“教科书选用应当坚持适宜性,符合我省中小学教学实际;坚持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坚持公平、公正,保证选用过程规范、有序”。就目前生命教育较落后地区应积极思考生教材的选用。
        结合实际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地位。首先,在学科课时安排上,应结合实际适当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的课时数。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三)增强学校的“教育力”
        在教科书的编制上结合实际进行适当调整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设立“生命教育”教学单元。八年级同学们之间已经跨越了陌生,主要是解决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及人际交往问题,可设置“生命的绚丽篇章”框题,使学生能快速适应这一时期的种种变化,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情感。九年级学生主要是处理升学压力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矛盾,可设置“人生的考验”框题,使学生学会排解压力,在适当的压力中学会学习。“生命教育”教学单元的设置,使生命教育教学更具指向性,更能发挥其引导作用。
(四)发挥社会正向教育功能
        应该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正向功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正面力量。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加强与当地社区居委会、本地高等院校的联系,组织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5]
        最大程度的降低社会的负向功能。在经济较落后,供学生娱乐休闲的地方少,学生易受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应主动与社区派出所联系,集中治理好学校周边环境如网吧、游戏厅等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场所。在信息化的“快餐”时代,网络媒体不应仅仅追求点击率、收视率,而应该以人性化的视角去关注那些有自杀的生者,积极宣传如何走出困境,而不是一味放大悲剧的细节效应。[6]
(五)挖掘家庭教育的潜能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较落后地区,父母受自身文化的束缚,一方面,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并且往往认为教育子女仅仅是学校的事;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这种错误的观念需要社会、学校的积极宣传引导,在认知上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轻视,在行动上给予指导。家长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时,应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生命教育的方法。家长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生命教育活动,有意识的去学习相关的教育技巧,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家长还可以利用清明节、重阳节等为契机,对子女进行死亡知识的正确引导和教育。[7]

参考文献
[1]胡央权:“浅谈生命教育与中学课堂教学”,《教学月刊?中学版》,教法介绍 ,2005年第6期(下)
[2]张素玲.生命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0
[3]朱小蔓.《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D].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田长美.初中生生命教育研究[D].鲁东大学,2013.
[5]李旭.初级中学生命教育研究——以大理市初级中学为例[D].大理学院,2010.
[6]吴洪霞.从富士康跳楼事件看媒体的社会责任.[J].新闻世界
[7]李旭.初级中学生命教育研究——以大理市初级中学为例[D].大理学院,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