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洪晶、陈玲的《艺术概论》中对艺术品及其功能的认识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   作者:吕倩
[导读] 《艺术概论》这本书是由洪晶和陈玲编著的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
       吕倩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000)

        《艺术概论》这本书是由洪晶和陈玲编著的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晶和洪玲都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陈晶的高校教龄有15年,曾出版过《湖北新潮美术》,编著教材有《艺术概论》《美术欣赏》,先后也担任过《艺术概论》、《1949年后中国美术》等课程的教学,发表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无数。陈玲主要担任公共课《艺术概论》和专业课《艺术设计概论》的教学工作,发表过专业论文十余篇,代表论文有《扬州八怪》、《吴门画派》等。这本《艺术概论》教材是笔者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经过数年的编写,几次修订完成的,最终于2019年发表。两人在继承前者理论的基础上也注入了现代思潮,使现当代艺术理论和传统理论体系融会贯通。
        一、《艺术概论》书籍的比对

        说起《艺术概论》这本书,是很多考生的必读科目之一,但是,《艺术概论》是有很多版本的,到底应该读哪个版本呢?洪晶和陈玲的艺术概论在讲述理论的同时并结合了大量具体的作品和案例来解释,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难点就是,理论有点多,阅读有点枯燥。而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全书共有六章,从章节内容就远少于陈晶和洪玲,前三章对比洪晶跟陈玲的上编的艺术原理,此书的没有追溯到艺术的起源跟功能作用,内容架构不够完整,从发行时间上上看,是于2000年出版,所以更注重于理论的经典性,内容涵盖不涉及当代艺术理论,理论跟不上现代艺术实践,王宏健的艺术概论整体比较抽象,理论的东西比较多,初读起来难度较大。而彭吉象版本的艺术概论在内容上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和体系上有了新的拓展,内容更加清晰。所以对比三本书,我建议以彭吉象的版本为框架,王宏建的版本作为补充,以洪晶和陈玲的书作为教材进行深入学习。
        二、何为艺术品?

        艺术作品是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研究艺术史的重要资料。艺术作品是记录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那么何为艺术品呢?书中给到:艺术品是艺术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悟、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表现媒介艺术加工,形成我们可以感知的审美对象。[[[] 陈晶、洪玲:《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版,第80-81页。]]这里的对艺术品的概念与马丁对艺术品的标准不谋而同。差异之处便是马丁认为艺术品需要有权威专家的认同而不是普通的艺术欣赏者。那么一件艺术品到底需要得到权威鉴定才能成为艺术品吗?答案显而易见。难道早期被沙龙艺术展拒绝参展的印象派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艺术不是条条框框的规定,艺术是纯粹的,艺术是人情感的折射。黑格尔认为,“艺术是帮助人认识心灵的最高旨趣的东西”,“艺术作品是心灵的投射,它们的外表是感性事物,内在则是心灵”[[[]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寇鹏程译,重庆出版社,2016版,第31页。]]。这里同样强调了艺术品的是内在的情感的产物。关于什么是艺术品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看法,却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阿多诺认为艺术即精神,艺术品成为艺术品的根源在于形式,但形式“如果不显现出精神,或者没有精神,艺术作品也就不复存在。[[[] 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157-188页。]] 指出了艺术作品精神内容的重要性,也指出了艺术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吗有何关系呢?我们知道,梵高用自己的一生创作了一幅幅作品,虽然活着的时候无人问津,但他的作品却没有沦为哗众取宠的作品,而是经久不衰,所以艺术品一定要有内容,形式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手段,所以,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既没有物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对于何为艺术品,从古至今涵盖的理论众说纷纭,作者从对艺术作品的层次划分到对艺术作品构成的探索,深层次的为我们揭开问题的面纱,在了解艺术品这个概念这就要求我们有艺术欣赏的眼光来辨别好的艺术品和哗众取宠的商品。
        三、艺术的功能探索

  与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类似,人为什么需要艺术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荀子在《乐论》中写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 荀子:《荀子.乐论》,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版,第1-2页。]]也就是说,人们喜爱音乐,是内心的需要,而且音乐是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秩序。鲁迅先生曾在1913年说过,“美术可以表见文化。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 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此诸品物,长留人世,故虽武功文教,与时间同其灰灭,而赖美术为之保存,俾在方来,有所考见。他若盛典侅事,胜地名人,亦往往以美术之力,得以永住。”[[[] 转引自丁宁:艺术功能学,2015年版,第4页.]]意思是说,我们通过美术可以回溯广泛的文化与历史,其中强调的正是艺术的认知意义。就如我们可以从阿尔塔米拉的洞穴壁画可以感知原始人的狩猎生活;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可以了解北宋汴梁的市井生活;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中揭示了很多绘画奥妙……除此之外,艺术与娱乐的联系密不可分。托马斯.曼说过,艺术应该是给人生以精神上的活力和鼓舞,而不是对人生亮出虚无主义的冷冰冰的魔鬼的拳头。优秀的艺术总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极致的精神享受,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得到休息,从而忘记疲劳更好的投入新的工作。例如周星驰的国产007》《唐伯虎点秋香》《美人鱼》等作品,以—作贱自己,娱乐大众的核心精神,把博取观众一笑作为创作的第一初心,迎合了大众文化的口味发展了具有文化趣味性的艺术,强调了艺术的娱乐功能。但艺术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艺术的功能作用需要我们继续去探求,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史的理由。
        四、艺术的“美”与“丑”

        洪晶和陈玲的《艺术概论》中说艺术只有在符合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功能作用。难道“丑”就不应该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在艺术中被表现?事实上,我们发现,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其实并不在于它的题材。[[[]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杨成凯译,广西美术出版社,1988版,第11-12页。]]
        罗丹说:平凡的人总以为在现实生活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大错误。在自然中一般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转引自陈晶、洪玲:《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版,第22-23页。]]所以,艺术欣赏者不光要审美的眼光也要学会审“丑”。艺术史上很多表现“丑”的,例如爱德华·蒙克 《呐喊》,以其人物的夸张和变形来表达对命运的反抗。还有爱德华·马奈 《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看似描绘风景的画作,因绅士和裸女同时出现而在当时引来巨大的批判)以及贝尔纳·布菲 《小丑》……这些都是传世名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请尽量尝试通过画面去感受画家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轻易地用“美丑”去定义一幅作品,艺术的美不是肉眼可见的,艺术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共通。
结语

        陈晶、洪玲在《艺术概论》中探讨的每个问题都能在艺术作品中寻得答案,因为艺术作品是回答我们问题最直接的论证,对艺术品概念的解释也让我对艺术品有了重新的定义,加上对艺术“美”与“丑”的论述,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了艺术品味。也让我明白,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通过对《艺术概论》理论的学习,我也会把从中得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内容上,陈晶、洪玲的《艺术概论》中通过对理论和作品的结合,也使我更直观的了解了艺术史,也对于我们为什么学习艺术史给了很好的答案。
        在我看来,艺术史之所以有活力,离不开众多学者的反复审视,众多艺术观念的碰撞才有了艺术史不断丰富和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董涛.艺术品概念与功能探赜[J].西北美术,2016(02):94-97.

[2]丁宁.艺术功能论[J].艺术百家,2015,31(05):70-77+88.

[3]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2):53-69.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5):123-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