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军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 临沧 677000)
摘要: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引入到行为经济学当中,通过对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重新研究,他们构造出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模型,以为为基础又提出了前景理论和框架效应。前景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微观、宏观、金融和公共政策等领域,而框架效应的存在可以广泛解释实际决策中决策者不使用最大化原则而使用满意原则的行为。
关键词:前景理论;框架效应;有限理性
一、前景理论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把认知心理学中的理论成果引入到行为经济学中,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对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重新进行了研究。他们先对决策者的心理基础做了详细的经验检验,然后重新构造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模型,以此为基础又提出了前景理论。他们的前景理论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政策观和体系,只要是在分析决策行为的地方,无论是微观、宏观、金融还是公共政策等领域,前景理论都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对期望效用理论的研究学习了阿莱悖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卡尼曼与特维斯基做了三个著名实验,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了三个效应:第一,确定性效应,某些情况下决策者会高估确定性结果,低估可能性结果,表明决策者的行为是和偏好传递性互相违背的。第二,反射效应,存在于负的前景之间的偏好同存在于正的前景之间的偏好是相反的,0的存在反转了偏好顺序。第三,分离效应,使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同一组前景,决策者容易忽视分解成的相同因子而关注不同因子,也就是说决策者的偏好随分解方法的改变而改变。实验指出了不确定性下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无效,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于是推出前景理论以替代前者。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把他们的效用函数叫做“价值函数”,以区别于传统的预期效用函数,他们认为,现实中的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就像一个特定的程序,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无需完全计算各种方案,决策者凭借经验做出选择,他们称这个过程为“启发式”程序。启发式决策无需完全理性,靠的是自然评价和决策者的心理状态,虽然不能找到最优解,但决策者能积累决策的学习。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把决策分为编辑和评估两个阶段。编辑指决策者使用各种决策启发程序调整期望,来找到一个合适的参考点;评估则是使用价值函数对被编辑的期望挑选的过程。
卡尼曼的价值函数特点:前景理论中的决策者关心财富的变化,关心是盈利还是亏损了,而不是财富的绝对值。
价值函数的自变量为决策者的损益水品,函数图形为S型。亏损时决策者是风险爱好者,函数是凸的;盈利时决策者是风险厌恶者,函数是凹的。决策者的偏好不一致导致函数呈S型,决策者对损益的评价递减。由于决策者对损失比盈利更敏感,损失曲线要比收益曲线陡峭,函数不对称。价值函数的不对称性表示决策者偏爱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如果失去对他们打击很大,卡尼曼称之为损失厌恶。如图:
图一 价值函数
.png)
损失规避认为决策者把可能失去的东西的价值高于可能带来收益的东西,这可以解释禀赋效应。作为前景理论的核心概念,在解释无风险选择时损失规避被广泛应用。因此,决策者如果要放弃现有物都会要求用很大的回报作为补偿,前景理论称之为现状偏爱。
二、框架效应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通过研究发现,行为人在做决策时倾向于把选择简单化,不确定性下决策者决策时通常要设置参照点来做选择,选择参照点不同决策者面对的损失和收益也不一样。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问题,往往会导致决策者最后选择不同的方案,这就是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指出了偏好的不稳定性,变化的偏好会导致同一情形下最终选择结果的不稳定。这与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偏好稳定假设是矛盾的,框架效应直接否定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得内含假设前提,从而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提出了否定,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只能适用于特殊理想状况下,以框架效应为分析框架的理论补充了传统理论的不足,能对不确定性下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更加合理更加贴近实际的解释。
具体来说,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人的偏好是稳定的,并不会被不太重要的因素的变化所影响,这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中非常重要。但是1981年卡尼曼与特维斯基通过实验对此看法给予了否定,他们指出,由于框架效应的存在,即使某些看似不重要的因素发生了微小变化,对选择情形的描述不变,但是会发生选择结果不相同的情况。这与传统理论相违背。举个例子:
告知一群被实验者,假设现在非洲出现了一种新型感冒病毒,预计600人也许会感染致死。已经提出解决方法,被实验者现在划分为A组和B组,现对不同选择结果做出如下精确计算:
情形一:告知A组人员,假如选择方法1,能活200人。方法2的话1/3概率,600人能活,2/3概率无人生还。
情形二:告知B组人员相同情况,但是解决方法修改为3和4。假如选择方法3,400会死。方法4的话1/3概率没有人死,2/3概率600人死。
实际上情形一和情形二是一样的,方法1和方法3等价,方法2和方法4等价,只不过情形一和情形二的描述方式不同。但是不同的描述改变了决策者的参照点,由于决策者把救活作为收益,死亡作为损失,情形一变成获取收益,情形变成承受损失。两种情形的参照点不同,决策者在情形一下面对收益是风险嫌恶者,在情形二下面对损失决策者变成了风险爱好者。相同情形下选择不同的参照点,决策者得风险态度偏好出现了变化,导致选择的结果也出现了不同。实验显示,情形一中有72%的人选择了方法1,28%的人选择了方法2;情形二中有22%的人选择了方法3,78%的人选择了方法4。
假如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偏好稳定假定是正确的话,两种情形下的选择结果应该相同或相近,实验结果的明显差异否定了偏好稳定假设。同样的情形只是描述不同改变了决策者的参照点就导致了完全不同的选择结果。框架效应的存在得到强有力的证明,偏好稳定假设被推翻。
框架效应引起了行为经济学家的强烈兴趣。1986年,卡尼曼和特维斯基通过研究医疗决策行为再次指出了框架效应的存在。至此,行为经济学对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行为研究所得出的框架效应理论,已经指出了传统西方经济学完全理性模型对繁杂现实中行为人选择行为的解释存在重大缺陷,基于更加贴近现实的理论假设研究得出了更加合理、对现实更有解释力的经济理论。
框架理论来自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早期对理性假设怀疑的研究,不同的描述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框架效又是启示偏差的一种。框架效应的存在可以广泛解释实际决策中决策者不使用最大化原则而使用满意原则的行为。
参考文献:
[1]Kahneman D. & Tversky.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3,(39):341-50.
[2]Kahneman D. &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making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1985,(47):263-91.
[3]Tversky A. & Kahneman D.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974,(185).
[4]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6]赵周华.行为经济学述评[J].前沿,2004,(7):36-39.
[7]黄祖辉,胡豹.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2):72-79.
[8]汪丁丁.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J].社会学研究,1998,(2):1-11.
[9]何大安.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4-10.
[10]何大安.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J].经济研究,2005,40(8):73-83.
作者简介:刘红军,1979年8月,男,河北省大城县,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