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张玉峰 钟梓楠 张其久
[导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新山街1号 张玉峰 钟梓楠 张其久    13202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由此可见,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本科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焦点。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实验类教学环节完成,如何建设好实验教学中心成为保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被遴选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立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到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力争将中心建设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大学生创业训练基地、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基地、校企协同创新依托基地。这一目标的实现,能够巩固及发展现有实验中心人才培养规模及教学体系,强化应用能力课程及创新方法引导;加大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引导,提供实践训练机会,并以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强化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同时,通过引入企业及社会兼职指导教师,强化学生实践工程素养。这些方面对于提高一线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效果明显。
         为了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实验教学注重能力、个性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构建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是将实验教学分成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工程实践、科技创新实践,使学生全学程都能得到系统训练。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专业类型和学生的需求设置必修实验(基本型实验)、选修实验(提高型实验)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研究创新型实验)。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又可以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便于组织实验教学,每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实验课程又采用分模块教学方法,各个实验模块之间在教学上相互独立,便于实施教学;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
        1、以指导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采取指导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为新生配备专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生规划、选择专业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鼓励其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选修、设计、实训实验、创新实验和部分专业综合实验采用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自主创新实验经过立题、方案设计、师生点评、实验实施、撰写报告、成绩评定、经验交流等阶段,调动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了全过程的综合训练。综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实验创新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开发与完善网络课程、模拟实验、仿真实验、虚拟实验、视频录像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更多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2、队伍培养及建设制度的研究
        本着引进与培养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各种技术合作,实践培训、学术交流和学习等方式,将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企业讲师团、其他高校专家、学生助理等统一纳入实验中心师资队伍。同时计划建立选拔准入机制,通过培养培训,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等方面扩大影响,从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选拔,对符合条件的教师提供研究室、资助教科研项目研究、提供奖励基金,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参与实验中心建设的积极性。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实验教师,鼓励参加教师培训和实验实习技术培训,参加同行间的学术交流。通过这些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拓宽知识面,提高实验教师教学水平、技术水平、理论水平,促进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推进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通过深度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建设普通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建立统一的实验教学中心信息管理平台,推动课程管理、师生交流、教学评价的信息化,实现实验内容、空间、时间、人员、仪器设备等的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
通过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实施科研助理、教学助理培养模式,聘任高水平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以工程项目和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措施,形成开放、共享、协同的运行模式。
        4、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与优化
        根据学校制定的“北华大学实验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北华大学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北华大学教学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文件,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根据各实验室各自主要负责的日常管理任务分工,从各自教学、设备、场地、安全等各方面进行细致研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制定“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管理细则”等系列管理规定,规范各个环节的建设规划任务及建设目标。
        为保证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秩序,探索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估、督导评估和同行评估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如建立实验教师职称评聘等机制、科研奖励制度、竞赛奖励制度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要有不同档次的奖励办法;对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要给予奖励。
        5.完善设备与环境建设
        实验教学环境离不开场地和设备,缺少了相关的硬件条件支撑,所有的规划只能是空谈。建设中利用财政资金项目、校企合作共建等资源,实验室加大新设备购置,仪器设备配置已经适应科技、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的变化与发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实验教学资源及仪器设备使用效益高,运行维护保障充分,安全、环保等方面符合国家规范,达到整体建设目标。
        以上内容,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特色教材、推进考评模式改革、规范开展实验教学及科研活动。建设实践证明,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完善相关机制,对建立和实施大学生培养的管理及保障机制,是提高创新实践教育的质量,保证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