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20年4期   作者:余修龙 韩颖丰 胡莉
[导读]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余修龙 韩颖丰 胡莉
成都市新津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纳入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他汀类药物治疗),各40例。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6MWD(6分钟步行距离)、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采用他汀类药物,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心功能改善显著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他汀类药物;临床效果;安全性
   各类心脏病发展至终末期时,通常就会伴发慢性心力衰竭,给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生存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大多数患者有心脏病病史,针对病因治疗可显著改善心衰预后,既往临床一般应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以及血压控制等措施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但是整体疗效有限。随着临床研究深入,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发挥出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调脂、抗炎、减缓动脉硬化发展速度等效果。因此,本研究特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尝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入组标准: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参照WHO;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系统异常;依从性欠佳,不配合治疗;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结合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研究组包括21例男性和19例女性,年龄55-76岁,均龄(66.7±7.6)岁;对照组包括23例男性和17例女性,年龄54-79岁,均龄(67.1±7.4)岁。各组基础资料经统计学检验,P值>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扩张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强心药。
   研究组40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他汀类药物,即:普伐他汀口服,每次口服20mg,每日服药1次。坚持用药8周。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为显效与有效之和,即:临床症状消退,HYNA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及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H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视为有效;未达有效、显效标准,视为无效[1]。(2)检测患者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测定患者6MWD(6分钟步行距离)。(3)不良反应有头晕、胃肠道反应。
   1.4数据统计处理
   将本课题研究获得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导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中并进行数据检验处理,用t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x±s)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百分比或构成比表示的[n(%)]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检验水准α设置为0.05,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以(P<0.05)为主。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2.3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对比
   研究组只有1例胃肠道反应,占比2.50%;对照组头晕1例、胃肠道反应1例,占比5.00%。组间无显著差异(X2=0.784,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改变和功能的下降。慢性心力衰竭可导致左心室充盈,射血功能减弱,大量释放炎症因子,进而遭受严重的氧化损伤,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心肌间质纤维化,甚至导致心肌细胞凋亡[2],给患者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在于延缓和防止心肌重构的进展,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能够竞争性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阻断内羟甲戊酸代谢,以免胆固醇大量合成,同时反馈性刺激干细胞,增强干细胞膜表面的脂蛋白活性,达到清除胆固醇目的[3];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阻断载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合成,实现调脂、抑制血栓发生等作用;他汀类药物有助于心肌细胞新生血管形成,促使肝细胞活跃,进而产生侧支循环,最终优化患者心功能[4]。本研究通过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总体疗效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研究组6MWD(6分钟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分证实了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值得将其作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杨继清, 廖熠程, 李冬青,等. 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容量参数的应用价值[J]. 河北医药, 2019, 41(10):72-75.
[2] 李雪杰, 陈晖. 心力衰竭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8, v.39;No.205(03):87-89.
[3] 杨英.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007):74-75.
[4] 卢青, 陶雪飞, 程标,等. 他汀类药物对高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衰弱程度的影响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9, 38(3):309-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