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20年4期   作者: 伊亮 褚志岳
[导读] :对采用生物反馈技术(以下一律简称“该技术”)治疗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展开分析

   伊亮   褚志岳(武威市凉州医院  甘肃、武威 733000  )
【摘要】目的:对采用生物反馈技术(以下一律简称“该技术”)治疗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展开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样本病例(72例),样本病例入住本院并接受治疗的具体时段为2019.8-2020.7。将全部样本病例进行对照组与实验组随机划分(n=36),且采用不同的临床治疗策略,即对照组样本病例常规治疗,实验组病人则选择运用“该技术”+常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对全部样本病例的满意度及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样本病例的治疗满意度与有效率显著不及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采用“该技术”治疗时临床疗效显著,病人满意度高,因此“该技术”有普及推广的现实需要及意义。
【关键词】: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应用
   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以下简称“此症”)既会对病人生存与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会导致消化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1]。本研究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此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探讨对“此症”患者采取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罹患“此症”的72例病人为本文样本,入住本院时间为2019.8-2020.7阶段,且将全部样本病例进行对照组与实验组随机均分,病人本身、院伦理委员会均已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并支持本次研究。对照组全部36例病人中,男 18人,女 18人,36例样本病例最大56周岁、最小20周岁;实验组全部36例病人,男16人,女20人,36例样本病例最大51岁、最小18岁。分析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组间病例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此症”常规治疗策略为引导并培养样本病例形成合理科学的饮食行为与习惯,水、膳食纤维日均摄入量略增;与此同时需要引导病人合理安排排便时间,逐步养成合理的排便习惯,必要时可通过开塞露或灌肠来促进患者排便,激励样本病例合理运动,此法用于对照组样本病例[2]。
   “该技术”+常规治疗为实验组样本病例的治疗方案,具体过程如下:①治疗前告知患者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发病机制,讲解与排便相关的盆底解剖,解释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的原理、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②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半卧于床上,身体放松,将直肠电极经肛门置入直肠,2片腹部电极粘贴于同侧腹直肌,2片参考电极粘贴于两侧髂前上棘处,并将各电极通过导联线与生物刺激反馈仪相连接;③治疗计划设计。临床治疗实践中治疗持续时间0.5h/次,其中10min为神经肌肉电刺激,10min为肌电触发电刺激,模板训练(kegel)用时同前,临床治疗实践中对样本病例的盆底肌收缩、放松进行合理引导,避免腹肌等其他肌肉的过度参与;按照上述方法一周治疗5次,1疗程累计治疗10次,两个疗程的治疗间歇其为7天,累计完成两个疗程治疗即可;④记录患者治疗期间饮食结构、活动情况、排便以及用药情况。
   1.3 评价指标                                      
   按照上述治疗方法对样本病例治疗和满意度与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效果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即无效、有效、显效及痊愈,无效即治疗后样本病例大便性状和次数异常,盆底肌矛盾运动没有改善,也就是未能改善便秘症状;有效实质上就是便秘症状有所改善,其大便性状与次数大体回归常态,盆底肌的矛盾运动有所减弱;显效即样本病例排便费力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性状、次数回归常态;痊愈实质上就是病人不再有盆底肌矛盾运动、便秘现象,大便性状、次数全部回归常态[3-5]。以自制样本病例满意度调查表为基本手段展开样本病例满意度调查,调查表发放数量为72份,全部回收。
   1.4统计分析
   基于SPSS18.0分析处理所整理、记录的相关数据;t检验且用表示计量资料;检验且用表示计数资料;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基于上述治疗方法的实验结果表明,和对照组样本病例相比,实验组样本病例的临床疗效更理想,组间存在明显区别,表1所示即为本次研究结果统计:


3、讨论
       “此症”实质上属于一种便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是由盆底神经、肌肉发生病变而引发的某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无法顺利排便,“此症”不治会显著影响到样本病例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如果治疗不恰当,则会引发相关并发症如慢性便秘、消化不良、精神疾病等的发生[6]。生物反馈技术属于技术创新成果之一,其主要是通过生物反馈机制,引导样本病例对盆底肌肉运动进行控制,在实现盆底肌力增强的同时全面有效强化盆底血供的基本功能,且在促使肌肉痉挛减少过程中完成盆底神经通路重塑;
   在本研究中,通过上述治疗方法,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7.78%,明显不及实验组的94.44%临床治疗有效率,组间差异显著,对照组与实验组样本病例满意度分别是72.22%和94.44%,组间差异明显,因此,我们可认为,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应用于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普及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鹏,王丹丹.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刊,2020,55(05):507-511.
   [2]伊亮,杨军年.肛肠外科基础与临床。
   [3]张银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分析[J].名医,2020(03):83.
   [4]孙健,梁宏涛,陆金根.陆金根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2):17-20.
   [5]刘宝华,刘沂.国内外便秘诊治指南比较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19):1846-1851.
   [6]郑浩,王建民.针刺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03-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