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是什么?怎样预防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20年4期   作者:金祝华
[导读] 脑囊虫病是什么?怎样预防

脑囊虫病是什么?怎样预防?
金祝华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甘孜  626000
   脑囊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患处主要位于颅脑内部,会让患者出现头痛、浑身无力等症状,甚至是影响人的视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这一疾病的防治。
一、认识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顾名思义,就是囊虫传染到脑部的疾病,这里的囊虫主要是指寄生虫,其中猪绦虫占比最大。脑囊虫病是囊虫病的一种,其发病原理是,寄生虫(如猪绦虫等)虫卵经口腔进入人体内部,在人体中逐步生长发育,成长为囊尾蚴,随后在消化道等部位越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经过人体循环而进入人的脑部,如脑室、脑膜、脑实质等区域。在临床中,可根据囊虫到达的部位,分为脑室型脑囊虫病、脑膜型脑囊虫病、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等。患上这一疾病后,人体的脑部组织会遭到损害,出现大脑中枢受损等情况,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从病理上来看,可以将脑囊虫病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囊泡期,这一时期的囊虫处于存活状态,能够观察到囊虫头部存在囊液,囊虫附近会有轻微的炎症。第二阶段为胶样囊泡期,这一阶段的囊虫处于死亡状态,囊虫会逐步收缩,其囊壁会逐步变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释放出一些代谢物,对脑部组织产生破坏,让其附近脑部组织、脑屏障出现炎症,甚至引发水肿。第三阶段为颗粒结节期,在这一阶段,死亡后的囊虫会进一步收缩,其囊壁会进一步变厚,而且有钙化趋势,附近区域的水肿变弱。第四阶段为钙化期,囊虫进一步钙化,演变为结节,这是病变的最终形态。
   从临床表现来看,对于不同的脑囊虫病患者来说,其囊虫入侵的数量、入侵的部位会有所差异,其症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囊虫入侵脑实质,则会成为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这种类型出现得比较多,出现病变的脑部组织多处于皮层,深部灰质核团也易出现病变,对于这类型脑囊虫病来说,侵入的囊虫的数量相对较多,会给脑部组织带来较大的伤害。有较多的脑囊虫病患者会出现癫痫等症状,部分患者的颅内压会增高,常常会有呕吐、视力下降、头痛等症状,还可能出现意识不清醒、肢体活动不灵活、偏瘫、失语等症状,
二、脑囊虫病的治疗
   对于脑囊虫病,其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即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驱绦虫治疗等。
   1.药物治疗
   常见的治疗脑囊虫病的药物主要有吡喹酮、丙硫咪唑、甲苯咪唑等。其中吡喹酮是一种较为优越的抗蠕虫药物,囊虫也是蠕虫的一种,对于脑囊虫病同样具有治疗效果,一般来说,其用量为120mg/kg,一天口服三次,持续6天。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险。对于药物丙硫咪唑来说,同样具有抗蠕虫效果,其用量为15-20mg/kg,一天口服三次,持续10天。当然服用该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可能会有皮肤瘙痒、头昏、发热等症状。对于甲苯咪唑药物来说,它也就有治疗脑囊虫病的作用,一般来说,其用量为100mg,一天口服三次,持续3天。服用这一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腹泻、头痛、皮肤瘙痒、腹痛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囊虫会出现死亡,若药物用量过大,囊虫的死亡量会激增,则会产生一些过敏反应,增大治疗风险,所以在用药治疗期间,为了降低过敏等不良反应,可以从最小用药量开始服用,例如使用吡喹酮治疗时,初次服用量可控制在100mg左右,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患者没有出现症状,则可以逐步增加用药分量,第二次服药时,可服用150mg,逐次递增,达到标准用药量,随后在持续用药6天。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如出现了不良反应,应当及时给予处理,例如发现颅内压增高等不良症状,则可给予甘露醇治疗,根据病情可考虑使用类固醇激素。如果病人用药后,其颅内压增高比较严重,则应停止服用吡喹酮等抗囊虫药物,并对患者进行抗过敏处理,可酌情考虑颞肌下减压术,避免颅内压过高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2.手术治疗
   对病人进行诊断,发现患者为脑室型脑囊虫病,则应当采取手术的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若患者颅内压一直上升,且压力较大的,则可以选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3.驱绦虫治疗
   对于脑囊虫病患者来说,起初囊虫会经患者口腔进入体内,在其肠道等部位穿过肠壁,进入循环而在患者体内扩散,有一部分会感染脑部,进而演变为脑囊虫病,也就是说还有一部分囊虫存在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这些部位的囊虫是有可能再次感染患者脑部的,也就是说存在疾病复发的可能,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驱绦虫治疗,将患者体内的囊虫清除掉,避免复发。一般可使用灭绦灵,取2克咀嚼后口服,为及时排除虫卵、节片等,可在用药后服用泻药,用药时间为服用灭绦灵后4小时。
三、脑囊虫病的预防
   1.对病人进行驱虫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定期检查,发现体内存有寄生虫的,应给予驱虫治疗,避免囊虫等寄生虫感染脑部,起到预防脑囊虫病的效果。
   2.对源头进行管控。对于脑囊虫病患者来说,其体内的囊虫大多为猪绦虫,也就是说猪肉中可能存在猪绦虫,人们食用猪肉之后,进而让人体内寄生猪绦虫。在日常生活中,对猪圈进行管理,降低猪感染猪绦虫的可能,进而减少猪肉中存在猪绦虫的几率,起到预防脑囊虫病的效果。
   3.做好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寄生虫大多是经过口腔进入人体内部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讲究个人卫生,饭前勤洗手,避免吃生肉,在做饭炒菜时,应让肉煮熟,一般来说,在55度的温度下,持续5分钟,囊尾蚴将会死亡。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4.加强肉类检查,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在供应市场前,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猪肉在-12~-13℃环境中,经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5.严格实施食品管理法,严禁带囊虫的猪肉上市。另外,对生猪的管理治疗亦甚重要,如圈养,及时治疗猪肠道绦虫,宰杀带囊虫的生猪深埋或作工业原料等。
   6.患有绦虫病,应及早治疗。如果有不洁饮食史,粪便有绦虫节史或查有虫卵者,皮下有结节,且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损害及精神症状等,应找专科医师就诊。
   7.在防治中要加强领导,农、牧、卫生、商业部门密切配合,狠抓综合性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到防治见效。

   这里对脑囊虫病进行了讲解,先对这一疾病及其症状表现做了介绍,其后介绍了这一疾病的治疗,最后对疾病的预防作了讲解,让大家能够更好的认识脑囊虫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