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制备的重要意义-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20年4期   作者:陈建设
[导读] 血液成分制备的重要意义


陈建设

四川省自贡市中心血站  643000
   你听说过血液成分制备吗?在医学上,血液成分制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一些需要输血的患者。这里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认识血液成分制备,了解其意义。
   接受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存在失血过多等情况,尤其是在手术治疗中,极有可能出现大出血,这时给予输血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成分输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液利用率,降低或规避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其作用十分明显,而血液成分制备为成分输血提供了可能,因此血液成本制备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 血液成分制备
   什么是血液成分制备呢?它其实就是对所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加工,可采用物理方法对其进行能分离,进而得到纯度更高、体积更小的单一血液成分,对患者进行输血时,运用这些血液成分制备,能够降低不良反应,让血液得到更好的利益,提高其临床效果,一般来说,血浆、红细胞等都是比较多见的血液成分制备。
1.认识全血的制备
   在认识全血制备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全血。在医学上,我们对人体所采集到的血液进行抗凝处理后,所得到的就是全血。全血离心后会出现分层,一般来说,从下到上分别有红细胞层、白膜层、血浆层等三层。最上面的血浆层包括水、蛋白质、血浆以及其他离子;中间的白膜层主要由血小板区、富含粒细胞区、富含单核细胞区构成,这些细胞比重相对接近,能够有序的聚集在一起;最下层的红细胞层是红细胞的主要聚集区,可根据生长时期不同,将其划分为正常红细胞和年轻红细胞。全血制备就是结合全血离心后出现的分层情况,有效分离血液的成分,进而获得成分血,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成分血,提高临床效果。
2.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
   就现阶段来看,临床中使用的较多的血液成分分离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手工分离和自动分离。手工分离方法,是对已经采集好存放在无菌多连袋中的血液进行离心操作,手动将其分成不同的成分血。这一方法的优点为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当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那就是追溯性差。自动分离法是对已经采集好存放在无菌多连袋中的血液进行离心操作,采用机器设备对其进行分离,随后将所得到的成分血液放入对应的无菌袋中,所使用的设备为自动血液分离机。这类分离方法具有较高的自动化,而且追溯性良好。一般来说,运用自动分离方法时,其血液采集方法会做适当调整,对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将获得的血液输入到与之相连的血细胞分离机中,对血液进行成分处理,将所需要的留存下来,其他的回输给献血者,让血液得到充分利用。
二、 血液成分制备的重要意义
1.纯度高、针对性强
   血液成本制备,将血液按照不同的成分进行提纯,进而获得不同类型的高纯度的成分血液。面对患者不同情况,可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成分血液,进而增强了其针对性。
   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输血方面同样如此。由于患者病情不同,其缺少的血液成分也有所差异,若都采用全血的方法进行血液输入,其效果不是很理想,而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成分输血,补充患者血液中所缺少的部分,其临床效果将会更理想。
2.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病毒的传播
   对血液进行成分制备,整个过程管理严格,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传播。和普通输血相比,成分输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成分输血,输血后的不良反应也会随之减少。



3.一血多用,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
   同样的血液,若进行全血输入,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且还存在着资源的浪费。例如某一患者血小板较为缺乏,其他血液成分仅略低于正常人,若对患者进行全血输入,输入一定全血后,患者血液其他成分与正常人相当,而血小板仍然缺乏,若继续给予全血输入,补充患者的血小板,则会造成血液中其他成分的浪费,而且还可能因为其他成分增多而带来一些不良反应。而采用成分输血,仅仅为患者补充血小板,对于其他成分略微补充即可,大幅度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三、血液成分制备的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的控制
   在血液成分制备时,应做好温度的控制。对于红细胞来说,其温度应控制在2度至6度之间,对于血小板来说,其温度应该控制在20度至24度之间。
2.做好冻结处理
   通常情况下,对血液进行冷沉淀制备后,需要做好冻结处理,这一处理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值得提醒的是,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让血浆、冷沉淀带保持冷冻状态。
3.做好血袋的保护
   一般来说,在对血液处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冷冻操作,这就增大了血袋的脆性,让血袋更容易损坏,所以,在整个血液处理、血袋运输等过程中,要保护好血袋。
四、成分输血需要知道的注意事项
1.红细胞制剂
   护理人员在供血科领取红细胞制剂后,需立即送入手术室进行输注;如若红细胞制剂太粘稠,可采用添加生理盐水,亦或是选择较大针头的方式,确保输注的顺利进行;在常温的环境中,要严格控制输注时间;在输注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滴速,如若观察到患者有不适现象,就需合理的对输注速度进行调整或立即停止输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要提高输注的安全性。
2.输注血小板
   在将血小板送达手术室及输注的过程中,要保持动作轻柔,不可出现大幅度的晃动,以免导致不可逆聚集,亦或是破坏血小板现象的出现,注重降低血小板功能,影响输注效果。
3.输注血浆
   在对患者实施血浆输注前,需事先给予溶解处理,指导血浆成分慢慢变成淡黄色,亦或是呈变透明状的液体后,就可给予输注。值得注意的是,血浆成分不可在10℃的温度环境中存放超过2小时,因为这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4.输注冷沉淀
   如若冷沉淀后有观察到不溶解现象的出现,就不可给予输注处理,但对于有微细蛋白颗粒的,可予以输注,;针对心肺功能无异常症状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输注速度,避免超过患者的心排血量。
5.自体血回输
   在进行自体血回输时需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术中处理的血液不得转让给其他患者。其二,自体血经洗涤后,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基本丢失,故应根据回收血量或出血量予以补充。其三,术中快速回收处理的血液若未洗涤处理,其中含有抗凝剂,故应根据抗凝剂使用的剂量给予相应的拮抗剂。其四,术中回收处理的血中若残留血红蛋白(特别是快速回收处理的血液),应视血红蛋白残留量给予相应的治疗。其五,术中回收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特别是人工回收操作。其六,回输术中处理的血液时,必须使用输血器。

   总体来说,血液成分输血的优点就是浓度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血液成分制备完成后,可以更好的进行保存,而且保存时间较长;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更加安全,可以有效的节约血液,做到一血多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