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幸福是人们广泛关注的时代话题,也是检验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而至于幸福的定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标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拟通过“轻物重生”、“贵己”、“全性保真”等核心观点来剖析杨朱的幸福观,探寻杨朱对幸福的定义及其理解,并且杨朱对幸福的定义及其理解对当代幸福观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当代青年一代树立有价值的幸福观,幸福观的建立有助于幸福感的获得,转而有利于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大环境,最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杨朱;幸福;轻物重生;贵己;全性保真
幸福是古今中外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而追求幸福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幸福作为伦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探究人类对于幸福的理解对当代幸福观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1]虽然古今中外人们关于“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即幸福是所有人都共同追求的。古今中外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说:“当你无家可归的时候,有一个容身之所是幸福”;“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有一个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是幸福”。有的人则说:“在你的有生之年能拥有巨额财富是幸福”;“在你的有生之年能拥有无上的权力是幸福”。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人们关于幸福的定义会随着时间或者人们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关于如何让自己感到幸福。古代学者杨朱虽未给幸福观下过系统定义,但却有迹可循,“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2]从这句话可以总结出幸福观。本人基于前人对杨朱幸福观的研究,进行深入剖析其幸福观,然后在根据当代青少年的幸福观以及青少年所崇尚的幸福结合杨朱的幸福观获得新的启示。
一、杨朱的幸福观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是财富、地位、权力,有的人则认为老有所养、长治久安、吃饱喝足,而杨朱则认为幸福主要包含贵己、重生轻物、全性保真。在杨朱的幸福观中强调自身欲望的满足,重视人本身,而轻视物质,可以概括为:一方面肯定普通人追求生活的态度和意义,另一方面为近代青少年幸福观的建构做出重要贡献。在杨朱的思想观念中,对普通人而言,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和延年益寿。[3]从其他书籍中可知杨朱的幸福观可归纳为:贵己、轻物重生以及全性保真,其幸福观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幸福观的提出对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幸福是贵己
幸福就是贵己,其“贵己”思想我们可以根据《重己》篇中所叙述的内容来进行解读。文中提到“爱己之指”、“爱己之一苍璧小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等文字。从“爱己之指”,“爱己之一苍璧小玑”可以看出,“爱”以利益为基础,即“有之利故”,我所爱的一切皆因其对我有利。而从“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可以得出我的生命于我而言是最大的利益,因此理所应当是我的“最爱”。[4]在杨朱看来一切贵贱轻重的外物,都不及生命之珍贵,重视生命的价值是对“贵己”思想最好的阐述,也是杨朱所认为的幸福之所在。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顾不得,那谈论其他又有何意义呢?,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天生就是利己的政治动物,这是人性使然。幸福就是就是贵己,只有先实现“贵己”的目的,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
(二)幸福是轻物重生
幸福就是轻物重生,其幸福观中的“轻物重生”思想可以在《吕氏春秋》一文中获得完美呈现。同时《韩非子•显学》一书中也提到: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5]此话虽不是从杨朱口中说出,但从“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可以知道,其论述的就是杨朱幸福观中的“轻物重生”思想。“天下大利”究其根本是外物的外壳伪装,而“其胫一毛”则表达出虽说其仅仅是身体的零星部分,但终究依附于身体,使身体得以完整,是幸福的构成要素,这便是杨朱的幸福所在和幸福所系。“轻物重生”思想强调注重生命,轻视其他外物的诱惑,其“轻物重生”的思想有利于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从而让人感觉更加幸福,有利于幸福感的获得,实现整体社会和谐氛围的建构,为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出一份力。
(三)幸福是全性保真
幸福就是全性保真,那如何才能全性保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所在,在寻求幸福之前,需弄清全性保真的含义。所谓全性保真,即要顺应自然,接受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总的概括为:顺应自然之性,保持自然所赋予我身之真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6]“全性保真”中的“性”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性”指生命,在杨朱的“轻物重生”思想中已经提到。第二“性”指人性和个性。在杨朱的观点中幸福应该是人性得到舒张,个性得到张扬以及顺其自然的生长和发展。[7]当人的各种欲望的到满足时,人自然会感到幸福,个人的幸福影响到家庭幸福,家庭幸福又影响到社会的幸福,转而影响国家幸福感的获得,最终影响整个国家以及个人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杨朱所说的欲望的满足体现的是适度张扬欲望,但不可纵欲。作为人,应该严格把控“欲望”的度,而这种度的把控会直接影响幸福感获得的多少问题,影响到能否“全生”,幸福即“全性保真”。
二、幸福观的政治路径
(一)完善国家的职能
1、经济职能
一个国家的经济直接影响到公民幸福感的获得,而公民幸福感主要来源于:身体健康、衣食住行以及希望今后的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等,它们都是衡量公民幸福感的标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上去,则表明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相应的国家的国际地位也会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也逐次上升了一个台阶,经济发展好了,公民的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人们用于娱乐活动的时间也不断增多,那么他们陪家人的时间就会增多,有助于实现家庭的和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才能更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强化国家的经济职能,能进一步保障公民日常的经济需求,能让公民放心的奋斗在最前线而没有其他后顾之忧,安心建设国家的伟大工程,积极履行好经济职能能有效提升公民的幸福感。
2、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是国家为提高公民幸福感而设立的,其内容包括:一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财产;二是社会保障机制的建构,以及全民健康水准的提高;三是公共设施的维护;四是公共环境卫生的保持。在一个社会环境中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显得至关重要,如:对于病人来说,好的医疗设施能有效帮助其摆脱病痛的折磨,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个体;对于警察来说,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能有助于帮助警察维护一个小区乃至一个片区的社会治安,使其能更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整个社会的人来说,一个优质的生态环境对实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必不可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公民幸福感的提升,最终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实现。
(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
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有利于实现国家职能的不断完善,能有利于实现公民意见的表达,便于实现国家更好的发展和管理。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只有公民政治权利的有效行使才能不断提升公民的幸福感,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理应实现国家的有效监督。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公民政治权利,使其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利维护自身的权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利益权限;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有效表达,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效的监督能使得一家之主不至于犯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效的政治监督能使得国家管理者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公民政治权利中的知情权能让政府的工作行走在阳光之下,实现廉洁从政的目标,使得公民能从心底里服从国家的统一管理。公民政治权利中的表达权能让公民行使建议权,促进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各种制度措施的不断完善。公民政治权利中的监督权能让政府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促进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可能政府官员产生腐败,不利于政府廉洁作风的树立。
三、杨朱幸福观的局限性及当代价值
一、杨朱幸福观的局限性
1、崇尚利己主义
杨朱的利己主义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是维护自身利益的表现,即杨朱的“贵己”。所谓利己主义就是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主,把自己作为利益主体,任何行为都应服从自我利益,其所展现的一切动机和目的都是促进自身发展。[8]杨朱幸福观中的“贵己”思想是以成全自己为先决条件,忽视集体利益的获得,将自己作为一切利益的先导。在《孟子》篇中提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的利己主义思想被表达得淋漓尽致。[9]杨朱“贵己”思想虽处于人的本性的考虑,但其不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会使得一个国家分崩离析,时刻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中。试想每个人都想着自身的利益,公民之间没有集体意识,那这个国家将何去何从。杨朱的“贵己”思想会给人们营造一种“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利益第一”的不良氛围,不利于青少年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2、推崇生命至上论
“轻物重生”就是一切以生命的保全为第一主位,将生命放在最顶端,其他一切事物都成为保全生命的附庸,为生命的保全服务。如:《韩非子•显学》说“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毛。[3]《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贵生》中的“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10]杨朱极度的“轻物重生”思想,会使其树立“生命至上论”的思想,不利于青少年一代自我牺牲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战争年代遭遇外敌入侵,每个人都号召“生命至上”,那谁去上阵杀敌?谁来保家卫国?有时候过于“轻物重生”只会令我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在现当代,消防员不救火、军人不保护人民财产安全、老师不救处于危险的学生等一系列的事例,如果他们都过于看重“生命至上”,那么公众将会遭遇怎样的灾祸?那么国家将如何稳定和谐?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首先以国家利益为主,毕竟国家利益的保全会更大程度上实现个人利益的维护。
3、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杨朱说:“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列子•杨朱》)中杨朱认为只要做到“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就可以实现其“全生”。[8]而所谓“全生”展现的就是一种既不自损,也不损人,这一观点在我看来不过是杨朱对“理想主义”状态的设想,其实现的几率极小或者可能无法实现。例如:电影《饥饿游戏》,在电影中游戏组织者将一群人放入一个封闭空间,最终只能一个人活着出来,但要想自己活着出来则他人死;两个走在沙漠之中的人,突然在他们的正前方有一瓶水,这时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干掉他,抢到水活着走出沙漠”。从以上可以看出,“利己”是人之本能,而不损人则是一种理想主义状态。杨朱设想“人人做到不损己和不损人”时,国家就得到大治,大治表现为不治,而不治的本质就是实现自治。杨朱幸福观中的思想具有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根本不符合人的本性,在现实社会中,“利己”易而 “不损人”难,“利己”本就是人性使然。
四、杨朱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1、重塑生命观
杨朱提倡的“重生”,即生命是最宝贵的,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一切外物于生命而言毫无意义。其思想中强调就每个个体而言,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每个个体都不应该为了世俗的诱惑而做出损害生命的事情,人活一世,理应保全个人的天性和生命,将个体的生命值发挥到最大效用。俗话说:生前用尽千般计,死后空着一双手,这句话诠释了一个道理:孑然一身来,便孑然一身去。这种思想的觉醒和对价值的追求对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忽视幸福感的获得会是我们遭受更大的损失,如:近期某男士因疲劳驾驶撞上防护栏,失去生命体征;某高校学生因与父母吵架跳楼自杀……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生命就像是一个个政治分子,他们由不同的人群组成,只有将各个政治分子把握好,才能实现政治分子的大融合。杨朱的生命观为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供理论支撑,古人尚且如此,作为当代青少年一代更应如此。
2、幸福的欲望节制
在杨朱的“轻物重生”思想中提到欲望的和谐,这里的欲望和谐是说要节制欲望,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对幸福的需求也不同,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幸福的欲望节制并不是否认欲望的价值,而是让我们懂得人需要克制自身对幸福的欲望。而杨朱幸福观的提出会让人们获得幸福感,从而树立有节制的幸福观,幸福观的获得会使人感到幸福。个人幸福观的获得会使得家庭和睦,家庭幸福观的获得会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这一系列幸福观的建立上升到国家层面,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繁荣富强的国家共同体。幸福的欲望节制,是想让人们了解高层次幸福观的建立需要用低层次的幸福观做铺垫,只有先建立低层次的幸福观,高层次幸福观的条件才能得到满足。幸福观即通过幸福感的获得来体现,幸福感的缺失会导致家庭的不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国家的混乱,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幸福的欲望需要节制,幸福的欲望节制更有利于社会幸福感的获得,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结语
杨朱“贵己”、“轻物重生”、“全性保真”等思想的提出,对今天青少年一代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轻物重生”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尤为重要。杨朱“轻物重生”思想的提出可以帮助当代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活一世,必须要体现自身的价值,而不应该为一些无关紧要或无足轻重的事情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集体主义意识,而不能一味的提倡“贵己”,集体观念的建立能使得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因此杨朱的“轻物重生”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尤其重要,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正确思想观念的建立,能为社会输送一批批优秀的国之栋梁,为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夏颖.幸福理论及其当代解读[D].苏州大学,2012.
[2]并非自私自利:杨朱“贵己重生”思想的现代启示[EB/OL].https://guoxue.chazidian.com/guoxuezixun/49191/浏览日期:2019.8.15
[3]王臣.杨朱思想及其当代美学价值[J]. 零陵学院学报,2004(01):104-107.
[4]王威威.为我、重生、贵己——先秦思想界对杨朱思想主旨的理解[J].人文杂志,2018(03):8-13.
[5]姜伟文.论杨朱的人权思想[D].苏州大学,2008.
[6]王芳园.中国传统“贵生”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湖南工业大学,2012.
[7]杨朱可与老庄并列,如今却鲜为常人知[EB/OL]. http://www.vkandian.cn/article/2092171/?mip=yes浏览日期:2019.8.10
[8]唐梵凌.杨朱的个人本位思想及伦理原则[J].阴山学刊,2017,30(02):13-19.
[9]吕思勉.中国政治思想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10]转,胡适读《吕氏春秋》[EB/OL].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18776/浏览日期:2019.8.12
作者简介:
黄仕燕,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