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教育”理念下的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黄业宽
[导读] 校园物质环境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外在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一种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与硬件基础。“本真”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是推进“本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环境品位的需要,更是实施文化育人主题思想的需要。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有益于师生情感的润泽和心灵的美化。优良的校园环境是熏陶师生心灵并

黄业宽   百色市爱新小学
【摘要】校园物质环境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外在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一种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与硬件基础。“本真”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是推进“本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环境品位的需要,更是实施文化育人主题思想的需要。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有益于师生情感的润泽和心灵的美化。优良的校园环境是熏陶师生心灵并潜移默化融入学校文化的最好载体。本文仅就百色市第一小学“本真”教育理念下的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与思考谈谈体会。
【关键词】校园   物质文化  本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030-02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东娇说:“学校文化的内涵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构成,其结构并不是金字塔式的而是一种‘鼎结构’,其精神文化起着统领的作用。”而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外在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一种文化,也叫载体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由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后勤装备、生活资料、校园环境、活动场地、绿化状况和景点布置等构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形态的。优良的校园环境是熏陶师生心灵并潜移默化融入学校文化的最好载体。
        百色市第一小学(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创建于清光绪31年(1905年),是百色城最早创办的至今已有115年悠久历史的一所学校,1929年百色起义时,红七军政治部便设在校园里的清风楼。校名最初取为“经正两等学堂”,“经正”寓意为“经天纬地,正心修身”,正好契合了首任校长杨煊对教育本真的祈盼。如今,学校追求教育的本真,将人文性、历史性与环境美化结合起来,着力打造“雅致校园”,营造一个功能完备、布局得当、生机蓬勃的校园环境。
        一、基于“本真教育”理念下对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内涵的认识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与硬件基础。新时期的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以学校精神文化为核心,同时绝不能忽视和削弱学校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而是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文化营造。校园环境建设应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和谐统一,力求突出学校的文化特色,集绿化、美化和育人为一体,把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融入其中。
        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彰显独特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精神特质以此引领学校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所学校,如果广场精致优美、教学大楼清新整洁、操场生机勃勃、设置的石凳和雕塑富有情趣,一走进这样的校园就让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必然美不胜收。学校还应该把校刊校报、广播系统、宣传橱窗、涂鸦墙、黑板报等有效媒体整合成一个生命教育网络系统,以帮助学生认识、尊重、珍爱、发展生命,进而发现生命的本真意义,提升生命质量。
        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在人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导向,优美的校园对形成良好的校风、学校精神、人与人的关系都会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明确的导向作用,时刻都在潜移默化感染师生、陶冶师生的思想情操。
        二、“本真教育”理念指导下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成果
        近几年来,百色市第一小学致力于探索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发展为本;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真学、真做,返璞归真,回归本原”的“本真”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本真”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作为“本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以各种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学硬件建设,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



        为更好的塑造百色市第一小学教育品牌形象,更好地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目标,打造升级版的校园文化,学校集思广益,开展特色教育品牌核心理念(MIS)梳理,提升设计学校标志,并在确定学校标志的基础上设计《百色市第一小学新品牌形象系统(VIS)管理手册》,对学校色彩、主题广场、楼宇名、办学理念、三风一训、品牌形象、学校导视系统标识、办公系统标识重新进行界定设计,如:学校标志核心图形为见证学校历史、象征红色文化的一小标志性建筑——清风楼,仿其三层有序之象,而得“本”字之形,以稳健扎实之态喻“为人的发展奠基”的本真哲学。其上三星齐耀,象征万物皆有所成,与两旁二星呈弧状排列,似苍穹广褒无垠;其下“1905”的建校之年,如土地深固厚实,共同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编织“经天纬地”的底蕴与气魄。设计亦将五星寓于五行、五方,寓意五行相协、五方合智,点亮本真之光。标志用色以深红为主,取清风楼土黄质朴之色作辅,突出一小历史悠久、书香古朴、沉稳坚毅的文化特征。校名、校训环绕排列,字体端正圆润,为设计增添了童趣之感。此外,还将本真教育文化呈现于校刊、校徽、校旗、校歌、校服、展板、校史展厅、门条、特色中队牌、笔记本、信纸、稿纸、信封、便笺等,学校的发展理念扎根在师生心中,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几年来,学校对校园内部环境作长远设想,进行统一规划安排。经过不断的努力,“本真”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在“本真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根据广大师生的意愿对校园环境文化进行建设,营造百花齐放、兼容并蓄、相得益彰的校园环境文化。走进校园,处处散发着渗透“本真教育”理念的文化气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学校强调建设“本真”环境文化、培育崇高品德修养。建好了清风广场、正心池、文化长廊、开放式书吧、校史室、红军廊、行知廊以及宣传系统,对运动场馆、楼道、园林、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文化重新设计、布局,注重每一处建筑在风格、布局、色彩等审美方面的协调、和谐,将每一处建筑都变成传播文化的载体,提高校园绿化水平、档次。狠抓“本真教育”文化主题,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雷锋精神、英雄楷模、科技、艺术等元素,对校园进行文化着装,调动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百色市第一小学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规划布局做到了绿化、校园静态自然环境做到了美化、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做到了净化、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五项标志做到了规范化、学校环境建设做到了教育化。学校还开辟劳动教育基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植树、栽花、种草,让师生能够在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在“本真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也充分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和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三、“本真”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展望及思考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本人认为,该校“本真”学校物质环境文化建设推进了“本真教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环境品位,为实现文化育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学校实际与现有条件正确处理传承与发扬的关系。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更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格局出发,从环境布局、氛围营造上升到环境育人,深度融合校本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到学校发展当中,充分挖掘环境中的教育价值,让每一处环境都应成为学生发展可以对话的场域,更好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物质文化是动态发展,是在变化中发展的,长远的物质文化建设需要用心思考,要体现学校特色,让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更有成效。
        在未来学校的发展中,需要保持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的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具有百色市第一小学特色的“本真”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彦明 时代呼唤本真教育的回归——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解读
[2]《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魏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第一版
[3]《教育学》  杨如斌 2018年12月总第162期
[4]《中小学学校管理》  和丽娟  2013年第01期
[5]《基础教育研究》  张兆军  2013年第24期
[6]《教育论坛》  顾建德 2011年第0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