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生为本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阳珊
[导读] 作为数学教师,要以生为本,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阳珊   四川省资中县鱼溪镇中心学校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要以生为本,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22-01

        一、用生活实例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利用生活实例,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和喜欢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真理,从而激发起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积累起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对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一帮人如何才能排成一列整齐的队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站得又快又整齐,并说出具体的做法。在给出各小组讨论的时间后开始比赛,有的小组秩序井然,很快成队,也有的小组你推我搡,混乱又不成队形。在交流经验时,做得好的小组说出了他们的方法,就是先将首尾两人定好,然后其他同学再分别与这两人对齐即可。由此可见,学生在活动中已经感受到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本质。这样再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如植树时先定好首尾两个树坑,就可以确定这一行树所在的直线;在教室里排桌子时,只要先定好前后两张桌子,就可以将这一行桌子对齐。
        二、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应用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径。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学低效的原因就在于“教”与“学”的不和谐。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背动接受、理解,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包揽课堂的做法,在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教师要完成角色转变,要把自己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辅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应巧妙地把自己由台前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前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艺术类、人文类学科,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学科知识抽象而枯燥,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让学生最大化地吸收知识、达成教学目的,对于教师而言自然是一种强烈的困难与挑战。


既然传统教学困难很大程度根源于学生对于知识接受和理解率低,所以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消除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抽象和枯燥的感觉,采用多样化、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充分认知学生兴趣爱好、洞悉社会热点及时下流行元素的基础上,将多样化、富有娱乐和时尚气息的案例引入到课堂当中,辅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在熟知的氛围当中,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针对初中生成长状态本身所具有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以及人类对于影音视觉元素更容易接受的共性,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利用动画或者演变元素,让学生理解图形变换,或者展示数学换元思想,将抽象问题具象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投身课堂,参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
        四、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升其思维应用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所拥有的始终是对于学生学习的辅导和指向作用,而为了使这种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与实现,教师就一定要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尽快找到学习知识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数据分析和统计部分的内容时,当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学习方法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题的训练,由于此部分内容极具实践性和现实性,因此教师可以在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分析数据的统计和整理方法,在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和计算归纳能力得到最大化发挥,使其在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充分调动自身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引导学生自主操作,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要想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激情和活力,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汲取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和操作,开展真正的自主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时,教师要这样引导:首先,让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中任意一点放入一个小圆片,并写出这个圆片的坐标位置;然后,让学生将这一圆片以y轴为对称轴分别向右边和左边平移7个单位,同时记录平移之后小圆片的坐标位置;最后,让小圆片以x轴为对称轴分别向上和向下平移5个单位,同时记录坐标位置。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到五个不同的坐标点,此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五个坐标点的特点,并说出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怎样的发现,总结出怎样的规律?这样的探究活动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学生生成是展现教师魅力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场所,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注重学生生成才能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这也是展现教师课堂教学魅力的关键。在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成当成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其应有的跌宕起伏,也才能在正确面对学生生成的同时再次衍生出更多的精彩。教师的魅力体现在课堂的应对能力和驾驭能力上,只有将预设之外的生成处理好,才能使课堂更加充满智慧,也才能使教学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线佩玲.新课程理论下的“双基”教学[J].数学通报,2004.4.
[2]汪洁萍.解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数学通讯,2003.10.
[3]顾桂斌,严东来.观念刷新: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支点[J].中学数学,20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