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黄兆夲
[导读]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积极影响。和其它学科不同,道德与法治更偏重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如今小学教师已经意识到实践性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上还存在着偏重形式化、缺乏趣味性等诸多问题,

黄兆夲    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高源小学  445425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积极影响。和其它学科不同,道德与法治更偏重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如今小学教师已经意识到实践性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上还存在着偏重形式化、缺乏趣味性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方法做出探讨,旨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13-01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初步建立法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一线教学涌现出许多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然而其中多为经验上的总结和描述,较少在理论上有所推进,这使得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呈现为一种零散和随意的状态。为帮助本学科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科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和操作要义,本文对已有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进行清理、整合、提炼,理清相关脉络和外延边界,尝试建设一种指向学生道德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们的各方面发育还不成熟,在专注力和自制力方面都比较差,在课堂学习时不能一直保持学习热情。对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小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小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进而提升小学生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49.]。
        例如,在二年级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时,我们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知道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这一课的课堂导入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歌曲《爷爷给我打月饼》“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片月饼一片情呀”,引发学生们对中秋节的回忆。然后给学生们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一讲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还可以在课堂活动环节,带领小学生们用超轻黏土制作月饼,提升小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引导小学生们感受与老师、与同学共庆佳节的快乐,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有利于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的社会调查方法
        为了达到更好的实践性教学成果,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和社会生活有更深的感触,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指围绕需要了解的具体目标进行深入调查,学生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调查计划和调查内容的制定,并对调查的对象做出选择,在调查结束之后对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将得出的调查结论在班级内进行讨论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社会调查是小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有效渠道,通过亲身经历社会调查,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但由于小学生整体的水平不高,调查的开展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从具体情况出发,制定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调查形式。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的参观访问方法
        参观访问是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通过走出校园到特定地点进行走访的方式,小学生通过自身感官来获取信息,这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了解,能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推进起到积极影响。实地参观访问让小学生能够体验到课堂外的另一种生活,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体会,这种体验是单纯的课堂教学不具备的。但是参观访问由于要走入社会,对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在实地访问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小学生的动向,排除不安全因素,认真回答学生参观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给学生带来美好的参观体验,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理解。
        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知识来源于实践,而且需要实践的检验,在对小学生们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时,我们也要重视实践的教学意义,多开展一些教学实践活动,把握教学实践机会,抛开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从实际出发,引导小学生们亲身感受和体会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小学生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例如,在教学完《绿色小卫士》这一单元后,我们可以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学生们走出校门开展“空气小调查”或者“垃圾小卫士”的活动。在活动中,带领学生们发现对空气有害的污染物:工厂排放的费烟、废物、汽车排放的尾气等;探究发动自身力量保护空气的方法:保护绿色植物、让家长少开车节能减排、敢于举报污染大气的行为等。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走上街头,捡一捡地上的垃圾,引导小学生们为市民们宣传课上所学的环保知识,通过实际行动体会环卫工人们工作的辛苦,为环卫工人们减轻工作量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引导小学生们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五、有效运用模拟表演,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
        小学生具有明显的主动性、灵活的身心特点,不愿意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迎合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开展教学。其中,模拟表演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表演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灵活,加深学生的认知。
        比如,在学习“早睡早起”方面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早睡早起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早睡早起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为学生分析,晚上早睡觉,早上才能够早起床,从而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洗漱、锻炼、吃饭等,并为学生分析晚睡晚起的坏处,比如早上起不来,没有足够的时间洗漱、吃饭、上学会迟到等。然后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进行情景模拟,第一个学生模拟早睡早起的情景,比如早上起来心情很好,满脸笑容,并轻轻松松去洗漱、锻炼身体、吃饭然后上学的情景,而第二个学生则模拟晚上晚睡早上起不来的情景,洗漱很紧张,没有时间吃饭,快速跑向学校而最终仍然迟到。这些场景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通过模拟他们更能够深化认知,对该方面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会自觉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革新思想,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小学生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道德与法治意识,促进小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引导小学生们在将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钦耀.基于儿童立场渗透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究[J].新教师,2019(05):67-68.
[2]廖柳仙.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20(01):120+168.
[3]刘洪冉.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5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