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数学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小扎西
[导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过程目标”中的重要目标,《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自主探索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波利亚说:“学习任

小扎西   呷拉镇白孜幼儿园
【摘要】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过程目标”中的重要目标,《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自主探索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
【关键词】探索;能力;数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068-01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学习知识。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创设情境,在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上制造种种不平衡,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一种愉悦的探知氛围,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去传授知识,那么这种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例: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小猴和小狗用同样的材料按设计好的图样制作水桶装水,小猴把水桶做成圆柱形,而小狗却把水桶做成方形:为何小猴做的水桶装的水却比小狗装的多呢?通过观察,学生就会主动思考:日常生活中,水桶为何要做成圆柱形的,它有哪些好处呢?这样既加深了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使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产生矛盾,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探索的欲望。
        二、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自主探索学习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并得出有关结论。教师不应是直接的讲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积极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例如:让学生自制四根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后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其周长和面积的变化。1、动一动,通过学生的一拉一推初步感和两种图形的变化情况。2、画一画,让学生画出长方形和拉动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图样并标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加强。3、量一量,用直尺量出四边形的长度,再量平行四边形的高,记录好数据。4、算一算,让学生动手算其图形变化前后的周长和面积,用具体的数据去证实周长和面积的变化。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问题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在多种思维的融合中碰撞出探索之花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身体健康,体魄健全的独立的社会的人,他们是有思想的,对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多种思维的碰撞中去探讨知识,让他们有较多的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机会。
        例如:教学“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四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一题时,教师应避免笼统的讲解,而应向学生提出: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开动大脑,积极探索。有的同学采用了方程,有的运用了比例的知识,有的运用了份数进行解答。由于给学生留足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独立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算法并诱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形成多种解题方法,从而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在生活的熔炉中铸造探索之光
        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除了书本中的认知外,还需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蕴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如:车轮为何是圆的;水桶为何是圆柱形;房梁为何做成三角形等等。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赋予学生一些启迪和思考。学生就会在已有的认识上主动的去探究,如虚心求教、调查资料、与同伴们讨论等方式去解决,而且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把所学新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不仅是巩固学生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源于生活,又处处服务于生活。
        五、正确引导处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教师,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对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行准确的、积极的引导。
        1、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始,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核心。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2、多让学生质疑。小学生的创造思维往往开始于疑问。因此,教师应随时注重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提出探索的问题。
        3、多鼓励。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经过探索终于解决一个对他来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就会从中体验出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愉悦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一种动力,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就能有更强的征服欲望,想再次体验成功的愉悦。因此,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哪怕是获得一点的成功,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赞扬,甚至给一定的奖励,如“探索之星”“思考之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孩子们能自由的搏击风浪,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润物无声花自开,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玉芹.基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8):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