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莫正梅
[导读] 数学是一门实用型学科,但同时数学又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其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相对薄弱。而数学知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结构也逐渐变得复杂,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只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莫正梅   广西岑溪市归义镇义和小学  5432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实用型学科,但同时数学又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其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相对薄弱。而数学知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结构也逐渐变得复杂,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只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46-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
        一、预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有效的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接触新知识,在预习中产生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最好的时机。因此加强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我们可以将预习分为四个步骤:第一,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和预习范围;第二,学生自主继进行预习,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认识预习中的知识点;第三,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做好标记;第四,学生自主尝试解答预习的课后习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以上预习步骤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一个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
        二、采用趣味教学,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是否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趣味教学就打破了旧时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就会积极深入思考,这样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了。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册《利息计算》时,我就对学生说:“上课之前,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私人秘密,不过,大家得答应帮我一个忙,怎样?”由于要讲的是关于老师的秘密,学生们兴致盎然,不假思索地回答:“好!”接着,我又说:“我在银行存下1000元整整2年了,年利率是2. 4070,利息税按利息的20%缴纳,下班后我就把本金和税后利息都取回。请大家帮我算一算,我应取回多少钱?”顿时,课堂就热闹起来。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学生们就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地翻开书本学习利息计算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理论,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通过数学复习反思进行学法指导
        数学的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换一种思维,数学复习应是一个反思性学习过程。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整理的过程,首先,要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可以整理成一个大体的框架。学生紧紧跟随这种复习结构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知识理论的创建。在数学的学习中这样的思想方法是否在其他情况下运用过,现在的运用与过去的运用有何联系、有何差异,有无规律;对基本问题(包括基本图形、图像等)典型问题时进行反思。反思一下本单元有哪些基本问题,哪些典型问题,有没有真正弄懂弄通了,平时碰到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可归结为这些基本问题。


最后,作为教师,更应该对所教的内容(知识的结构体系、思想方法、前后联系等)、教学过程(有无疏漏)、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个整体的反思。
        四、引导学生学与思相结合
        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把思考的阵地留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其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能以教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包含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用体积单位度量、把新的形体转化为熟悉的形体、找到与熟悉的形体的联系。教师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自己从这些形体中找到能帮助推导圆锥体体积公式的形体,这时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帮助学生的思维,学生面对难题,在积极动手挑选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比较、筛选,再比较,再确定。当学生确定一个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给出正确结果,而是继续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形体?你准备采取怎样的方式研究圆锥的体积?学生的选择可能还处于感性的状态下,而让他们思考学习方式就把无序的思维引到了理性的思考。学生通过互相的交流、辨析、发现找到与熟悉的形体的关系才是最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与圆锥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圆柱体。从而确定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始终处在学习的需求与探寻解决方法的探索上,真正实现了学与思的紧密结合。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条件。
        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1,咬文嚼字:数学是一门严谨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简练、严密、准确、抽象。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反复咀嚼、推敲,认真分析,仔细甄别,方能领会其内涵。如: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这里就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理解什么是“单位1”,“平均分”,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2,相互转化:数学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必须重视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画出图表的能力,根据图形写出结论的能力,用符号表述定义、法则、性质等能力。如:圆的直径的理解(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借助图形,及字母表示,清晰易懂。3,读懂题外之意:数学语言精练、严密,隐含有丰富的“题外之意”,在阅读时要琢磨琢磨,切磋切磋,领会题外之旨。
        总之,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多元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要从学法的角度研究教法的改革,即把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重点,把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而是要切实地把它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会学”到“乐学”最后达到“善学”。
参考文献
[1]龚治珍.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15(10).
[2]任小辉.关于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刍议[J].教育科学,2016.
[3]侯艳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智慧生成[J].素质教育,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