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活动激活小学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廖燕玲
[导读] 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综合素养、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以达到激活课堂,达成高效教学目的。教师还要灵活创设独立钻研的自主学习情境、交流协同的合作探究情境、质疑求进的评价反馈情境。

廖燕玲   广西岑溪市马路镇昙雅小学  543200
【摘要】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综合素养、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以达到激活课堂,达成高效教学目的。教师还要灵活创设独立钻研的自主学习情境、交流协同的合作探究情境、质疑求进的评价反馈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活动;激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45-01

        小学数学发展性课堂是基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综合素养、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受到热捧。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发展性课堂的实施显得尤其重要。这其中有着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学习目标及长远发展需要等的考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发展性课堂的时候就要更加注意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以达到激活课堂,达成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利用游戏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而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受此种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无法获取较多的信息量,这对学生技能的形成和提升其综合水平极为不利。小学生不同于初中生,此阶段的学生主要为形象思维能力,缺乏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主要通过形象的事物来获取知识,而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出于这一点考虑,教师就可借助数学游戏来形象化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将学生多个器官(耳、脑、口、手、眼)充分调动起来,把大量形象、感性的材料灌输给学生,使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
        比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快把图形的平面效果与具体形状给掌握,就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学一学,猜一猜”的游戏,课前,教师需备好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模型,把其放入箱子中,课堂上再让孩子们轮流摸一摸,之后将摸到的图形形状给描述出来。这种活动能够把学生的耳、脑、口、手、眼等感官给调动起来,真正达到将主动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被动接受过程,使之真正将知识掌握,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达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创设独立学习情境,深化学习内容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不同的学生能够真正做一个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学习的方向和方式,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自行决定研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获得从自身学习基础出发的最佳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组织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组织引导学生做好自主学习的环节了,因为这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很好地扫清章节学习内容的障碍,为课堂的深入学习确定内容与方向。
        要想处理好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环节,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探究的情景。


这样,小学生才能对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有个良好的情感积蓄,也才能在这样的情景里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在其自身基础上的发展,为整个课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最大差距所在:在传统课堂上,通常是教师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什么知识,他们是没有学习的独立自主权力的;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决定自己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这样就避免了以往课堂学习中优秀学生“吃不饱”,而中下学生“吃不了”的根本问题。
        三、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生天生对游戏情有独钟,他们希望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神秘、充满乐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顺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激励、唤醒和鼓舞上做文章,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数学学习的乐园中,用快乐与自信帮助学生打开数学知识宫殿的大门。比如,教学“7的分与合”,一开始,笔者把7颗糖块捧在一只手上,问学生:“老师的手上有多少颗糖块?”接着神秘地告诉学生:“现在老师要把7颗糖块藏在两只手里,请你来猜猜看,每只手里各有多少颗?”笔者把两只手藏到了背后。顿时,学生非常兴奋,争着要来猜一猜。先让学生尽情地猜,不予以确定,接着追问:“到底有多少种可能呢?请你用小棒来摆一摆、试一试吧!”在充满神秘色彩的情境中,学生满怀学习热情,探求新知,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四、利用问题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教学能够使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进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所学知识。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使问题充满趣味性,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领悟知识。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能太简单,学生不用深入分析和思考就能解答问题,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起不到深化的作用。问题也不能太难,太难的问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深入分析思考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豆豆的妈妈在24岁生下了豆豆,豆豆姥姥也是在24岁时生下了豆豆妈妈,现在豆豆妈妈的年龄是豆豆年龄的4倍,豆豆姥姥的年龄是豆豆年龄的7倍。请你算一算豆豆、豆豆妈妈、豆豆姥姥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个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进行了分析、猜测、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解决了问题。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识,并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使数学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活动是儿童感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活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小学数学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应该多采取多种方式,从生活出发,开设情景教学,从而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引起学生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杨永群.引入有效活动激活小学数学课堂[J].学子:理论版,2016(13).
[2]刘爽.教育游戏辅助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工作研究,2011.7:196.
[3]朱玲.论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38-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