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学生运用语文课堂思考问题与训练问题意识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龙怡
[导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问题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

龙怡    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  445300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问题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3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改革和完善,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要求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原始动力,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过程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获得思想方法和探索问题能力,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此时的学习不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就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也就得到充分体现和锻炼。
        2.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数具有好问、勤问、深思等良好思维品质,在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又喜欢积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在这每一个步骤中,他们必须集思广益,充分调动自身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从而提高他们创造力和自身的素质。
        3.有利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提高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4.有利于促进师生在课堂上有效互动
        问题意识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整个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探讨,思想碰撞溅出火花。同时加强生生互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意识的养成。由于传统教学下,教师上课只需按照备课时设计的程序,一切按部就班。因此,对教师的挑战性并不大。而学生问题意识一旦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很可能会遇到事先没准备的问题,甚至一时也无法解答。这在客观上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感。为适应这种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提高业务水平,做到与时俱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1.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而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老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主动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为学生创造对语文学习的生疑条件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对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当然也就很少有问题,甚至从来没有问题。
        2.1 实施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也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
        2.2 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那我们就要让他们尽情发挥其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要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全面培养学生发现学习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表现出困惑不解。此时,需要指导他们集中和筛选问题,逐步明确问题的指向,形成有研究价值的主要问题。只要学习者能得心应手生成和处理信息,并生成更多有效问题,同时,懂得如何避开无效信息的纠缠。鼓励学生质疑与设疑,正是培养学生在输出信息时养成思考的习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独立获取知识,促进知识迁移,为研究问题做好准备。
        4.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探究知识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例如,在小说《药》的教学中,我先把全班分成两大组,分别讲述华老栓一家和夏瑜一家的故事。在学生复述课文之后,我趁着大家情绪激动提出几个问题:这发生在两个家庭的故事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你从这两个故事中品味到了什么?这两个故事连在一起写有什么深意?学生们的发言十分踊跃,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我的补充能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从而对课文结构安排的巧妙、主题内涵的丰富和深刻心领神会。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新课程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选好探究点,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可探究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论是低层次的知识目标,还是高层次的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中都可以转化成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我们称之为探究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中倡导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模式,他认为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翁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实现感性到理性认识,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探索运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巧辉.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6(12).
[2]邝永强.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6(29).
[3]刘倭珺.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6(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