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课堂 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马丽娅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马丽娅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优质课,示范课异彩纷呈的背景下,但也出现表演课等课堂,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过于作秀,因而造成了美术教育失真的事实,为有效教学,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对美术教学模式的构建做深入思考:提出了“两本一真”本真课堂理念,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让美术教育回归本真。

马丽娅   百色市第一小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优质课,示范课异彩纷呈的背景下,但也出现表演课等课堂,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过于作秀,因而造成了美术教育失真的事实,为有效教学,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对美术教学模式的构建做深入思考:提出了“两本一真”本真课堂理念,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让美术教育回归本真。
【关键词】本真课堂;两本一真;激发;参与;体验;合作;创新;有效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68-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优质课,示范课异彩纷呈,但也出现表演课等课堂,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过于作秀,因而造成了美术教育课堂“失真”的事实,为有效教学,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对美术教学模式的构建做深入思考:提出了“两本一真”本真课堂理念,倡导“本真”教育,“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发展为本;“真”就是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千教万教教人学,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真学、真做(实践),返璞归真,回归本原。本真课堂就是“务本、立本、求真”的课堂,务本、立本与求真相辅相成,让课堂的预设、实施、评价都回归到课堂的本源,原汁原味地反映教学本质,本真课堂让教学更真实有效,它不仅从多角度地表现美术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可塑性,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创设美的意境,培养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成就感,还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使美术教学从教授传统绘画技法转变为全方位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对创造潜意识的开发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改变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发挥美术教育应有的功能,让美术教育回归本真。
        一、两本一真教学模式
        (一)两本;
        立本:确立道德至上理念,做道德崇高的人;务本:就是要树立人本、学本、生本教育观;以学生为本,回归学习本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探究;以生活为本,回归生活教育,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让知识与生活经验相关联,保持童真;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体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习,培养优良品质,重视自主活动与交往,营造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的氛围。
        (二)一真,本真课堂的深刻内涵
        “真”指:真实、真效、真本。本真课堂特点就是“真实、实在的课堂”,朴实的家常课,面对真实的学生,展示教师的真实水平;真本:以学生为本,遵循合理的流程,运用教学规律,彰显教育的真谛;真效:具有实实在在的效果,面向每一个层次的孩子,学得会,学得通。
        二、两本一真教学模式流程
        在教师提供的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求真(探究)、互学探真(合作)、展学辨真(体验)、评价明真(评价)。先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当个人学习遇到问题时,学生先自己尽最大能力去解决,养成独立思考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问题提报到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解决。如果问题还解决不了,再提报给班级。班级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寻求老师帮助,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师生共同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解决自己与他人的问题,教师不要有任何干扰,但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有些内容学生表面上看来不能自学,教师也要设置问题导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善于发现课堂中的各种教学资源,设计真实的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之中。
        三、构建本真课堂的六个要点
        (一)挖掘地域文化 培育家国情怀。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教育。如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美术第十一册第八课《壮锦图案》一课时,我以欣赏导入教学,通过观看具有百色民族特色的歌舞剧《壮锦》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其对壮锦的感受能力,引发探究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欣赏体验阶段,通过介绍壮锦的历史发展、种类及制作过程、用途及应用(欣赏图例),介绍世界上最大的壮锦,从整体上感性认识壮锦艺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析总结阶段,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图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类比中发现规律 小组探究目的是集体解决问题。感受团队的力量。让生知道:解决同一个问题不仅仅只有一种方法。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出来。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生大胆尝试,发扬创新精神,加强学习活动的可深入探究性,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自信。本课采用发散创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音乐等各学科与美术学科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及潜在的创造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也注重了个性化的学习。
        (二)激发情感 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美术教育的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在教学中以情施教,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壮锦》一课中,如何进行壮锦图案的设计与制作,并将图案的设计应用与美化装饰中,我以引导学生分析壮锦图案的设计为切入点进行临摹学习,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壮锦图案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感受壮锦图案的形式美。
        (三)本真课堂注重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
        艺术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过程,而美术教育中的体验是儿童心境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它是孩子心灵的释放和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美术在实际生话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美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学习建立在学生只有学习的潜力,学生能尝试成功和尊重学生个性,促全面发展的理念。这种学习方式是让教师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尝试、反思等活动完成学习。 如在教学《黑白画》时,我用优美的音乐入境,声像结合,成功地渲染了气氛。如为了突出黑白画的其中一个特点:节奏美,我在制作时,在一幅风景黑白画上配置了音乐。当同学们用鼠标点击大大小小的石块时,石块就会发山 强弱不一音乐,点击流水时,流水会发出轻快地音乐,顿时同学们觉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了。教师抓住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美的环节,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下,自发地投入创造美的活动中去。
        (四)课程内容生活化,创设美的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建议一年级的老师:在儿童入学前的一年时间里,带领儿童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十二三次。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了、体验了,才能产生创造、表达的欲望。美术课程内容注重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不能把儿童囿于教室中进行一张纸、一盒笔的传统说教,而应鼓励儿童走近生活、亲近社会,教师要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 二是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以及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 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探究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我上《秋大的景色》运用多媒体,通过听、说、写、唱来设置氛围。听:听一段大了秋天的音乐;说:让学生说一说有关秋天的诗句;唱:唱一段有关秋天的歌曲;写 写一句赞颂秋天的词语;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展开秋天的联想,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用画笔描绘出来。
        (五)弹性作业自由创新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在美术课中我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善于解读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的表现方式。孩子们的画、制作的手工作品与众不同时,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的作品,要善于从儿童的视角来解读他们的心灵,体味之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创造力。所以对于孩子的美术作业,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布置弹性作业。
        (六)注重学科融合 多元评价。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现是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的,而这些知识和经验主要来自于“语言”、“社会”、“科学”等其他各领域,在美术课上,我注重美术领域和其他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自由地表达和创造,达到画内功夫画外学的效果。
        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本真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反对唯模式化,不局限于一节课,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倡导教师与学生学习的自然本真状态,掌握学生认知的本真规律,顺应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和教师内在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示,得到不断滋养。
参考文献
[1]钟虹滨.自由与创造一美术教育的本真探析「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