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周云香
[导读]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与改革,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对语文知识进行探讨与分析。具体说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周云香   四川省大竹县石河镇中心小学  四川  达州  635109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与改革,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对语文知识进行探讨与分析。具体说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活力;构建;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54-01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语文课程中的内容更感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升教学效率。
        一、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这导致小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与教师进行交流,难以将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内容反馈给教师,最终会导致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会导致小学生对语文知识不感兴趣,影响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创设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的热情得到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各种信息,从而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使课堂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主动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探索,使学生可以对知识能够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积极的师生互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敢问,甚至可以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质疑,在质疑和释疑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情境
        (一)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且从具体应用情况来看取得了不错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进行合理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多媒体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描述,提供更多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期间,要明确多媒体只是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要依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对多媒体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直观性强、多角度的合理空间环境,将语文思维与学生的直观和感受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小学生并没有亲眼见过大象,对大象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象与生活中常见实物大小的对比,让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大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在直观的情景下,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探究分析,使学生可以深入到课文的内部,对大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曹冲如何称象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例如大象的质量和什么动物相当?大象是地球上质量最大的动物吗?除了曹冲想到的方法,你们还有别的方法称出大象的质量吗?在趣味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将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且可以激起学生对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课外主动查找地球上动物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枯燥地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将知识灌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厌倦心理,无法对知识有一个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下展开相应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激发,使学生能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与分析。通过主动思考与分析,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利用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分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
        (三)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
        小学生天性好动,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通过游戏可以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激发,提高学习主动性。新颖的游戏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小学语文《武松打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分成不同小组,针对“武松打虎”的情景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情况、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表演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表演差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演期间,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生为了提高表演效果,会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且会在小组内展开探讨,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与探究语文知识。通过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探究教师布置的各项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晓红.激发课堂活力,实现小学语文创新教学[J].学周刊,2016(9).
[2]刘文颖.激发活力,打造小学语文七彩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