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楼春红
[导读]

楼春红    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85-02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近年来,教师们尽管对作文教学这一块的研究没有停止,但成效甚微,学生依然对作文存在畏惧之感,更别提“乐于写作”了。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就是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可是为什么学生不怕说话,却害怕作文呢?究其根本原因,学生的写作动机没有充分被激发。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学生没有写作动机,自然没有迫切的文字表达欲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做的是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那么,写作动机该如何培养、如何激发呢?
        一、注重日常积累,在生活中培养写作动机
        学生写作文讲究真实,教师经常教导学生要“我手写我心”。真实的事物往往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如今的学生写作文爱胡编乱造,“假、大、空”现象严重,造成这样的现状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们觉得生活不够丰富多彩,没什么东西好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时感到“无米”,只好靠编,一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本身过于单调,二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观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现在的学生大都过着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要解决学生“无米”的问题,我想可以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入手。
        1.学校方面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生活成了学生们成长的主旋律,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主要促进者。小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因此写作时只能对着本子发呆,这使他们对写作文产生了厌恶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春游活动,校园运动会,游园会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为学生作文积累一手材料。丰富的课余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产生写作动机。
        2.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家长自身就爱好阅读、写作,从小注重对孩子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家庭长大,所受的文化氛围浓厚,其阅读量也大,因此对写作的兴趣往往比其他孩子大。阅读量大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往往比一般学生成熟,当学生的这种感悟和思考成熟以后,就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此时,家长和教师只要稍加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这种感觉就会变成写作的欲望和动机。这样的写作动机是内在的,能够长盛不衰。
        二、创设适当情境,在体验中激发写作动机
        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主要针对三类文章:纪实类、想象类和应用类。如何在不同类型的文章分别创设适当的情境呢?
        1.纪实类文章的情境体验
        小学生写的作文大部分属于纪实类作文。新课标要求高年级段的学生能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纪实类的文章取材于生活,直接反映生活,非常真实。叶老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话,也自然能说某种话。”因此,在指导学生写纪实类的文章,最紧要的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调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有真实而直接的体验,让这些体验成为他们的心理积蓄,激发表达欲望,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例如: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指导学生写《小脚丫亲大地》时,带学生走出教室,启发学生脱鞋子,脱掉袜子,赤着脚到校园各处走一走,体会体会赤脚踩在泥地、水泥路、草地、石阶、人造草坪等各种不同地面上的感受。写作时,让学生坐在花圃、台阶上拿着文件夹在重点写的景点旁边写,如果写的时候自己觉得感受不够深,可以再赤脚体会体会。


[2]这就使学生始终在一种身心彻底解放的状态下进行体验和写作。此时,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写作动机在无形中被激发。一篇篇佳作便在赤脚体验后诞生了。
        2.想象类文章的情境体验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段的学生同样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从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来看,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以幻想为主,经常不符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并且其想象中创造成分日益增多,有意性迅速增长,能逐渐学会根据教学要求展开想象。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要引导他们进入广阔的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作。
        3.应用类文章的情境体验
        日本的作文教学非常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他们的命题一般都十分贴近生活,尽量把学生放到非写不可的情境中,比如去调查本地水灾,写调查报告;慰问受灾的同学,写慰问信等等。这类文章也就是我们日常中比较常用的应用类的作文。应用类文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其实质性的用处,比如学生生病时写的请假条,参加学生干部竞选时写发言稿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应用类的文章可以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投入其中去完成相应任务,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加强,写作动机也随之被激发。
        三、树立写作信心,在激励中培养写作动机
        由于种种原因,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差异。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教师同学肯定,对写作的积极性较高;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其自身也对自己毫无信心,便缺乏对写作热情。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树立学生对写作的信心,尤其是注意帮助作文水平较低者增强写作的信心,培养其写作动机。
        1.保持对学生的期待
        每个学生在对自己写作能力做出客观估计的基础上,都会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确定一个标准,这就是期望目标。期望目标不同,对写作的要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动力也就不同。两个学生作文都得“B”,一个很高兴,一个却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他们俩的期望目标不一样,前者低,后者高。如果一个学生的期望目标长期高于自己的能力所及,那么,在经历屡次没有达成目标后,孩子便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写作彻底失去好感。教师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更是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者。教师在面对一个“屡屡受挫”最终变得“不求上进”的孩子时,要帮助其树立信心,帮助他给自己的写作水平做一个合理的定位,确定合理的目标前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影响学生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影响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前进,完成任务的动机也大大加强。
        2.创新评价方式
        评价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重要环节。我们知道,无论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当他们的作文本发下来是,第一件事便是看看老师给评定。传统的作文评价往往是横向比较,并且作文只打一个综合分数。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时的,因此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往往经常拿高分,写作基础差的同学分数永远很低。一个长期体验不到成功之为何物的学生怎么可能会有写作动机呢?他们对写作已经失去信心了。因此教师要创新作文的评价方式,既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真实写作水平,又要让学生能通过努力体验到成功,找回自信。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保持写作动机,不断进步。
        以上方法是激发与培养小学生写作动机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生活到课堂再到评价互相融为一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动机,从而使学生达到“乐于写作”,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3]张万化.小学作文名师情趣课堂创设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4]李镇西.做最好的家长[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6.
[5]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