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胡斌
[导读] 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强的分析能力、历史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更主动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高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展开研究,进一步分析其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胡斌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重庆  409812
【摘要】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强的分析能力、历史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更主动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高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展开研究,进一步分析其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84-01

        问题教学策略是由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穆提出的,他认为问题情境包括新的、未知的东西,对未知东西的需要和学生已有的水平这三种成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
        一、高中历史课堂引进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第一,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引进是对当前社会人才进行培养的客观需求。随着近年来我国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将对人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社会中,要求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同时也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创造和适应能力。大量的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法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其各种能力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二,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引进,也是当前更好的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改革工作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全国普通高校在进行历史考试的过程中都逐渐加强了改革工作的力度。这个事实也表明,如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将很难对当前形式进行适应。所以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注重对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科学引入。
        第三,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也是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落实的全新要求,是对学生各种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明显指出,中学课程中的历史教学,需要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进行掌握,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进一步对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进行培养。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一)避免出现偏差,从而更有效的促进探究
        在进行历史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科学性,从而展现课本知识的精髓。做到问题的深浅适中,并且具备较强的探究性,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生怕学生回答不上相关的问题,所以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过于简单肤浅,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思维是十分困难的,同时学生也会疲于参与和应答。比如“战国时最终哪个国家灭了六国?”“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这些问题相对来讲比较老套和传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但是如果问题太难也很难起到对学生思维锻炼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对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掌握,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设计,做到因材施教,设计更符合学生思維发展的课堂提问方式。



        (二)注重对提问方式的有效转变
        如果说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的最佳方式是兴趣,那么有效的提问就将是对学生兴趣进行激发的钥匙。
        (三)问题要精炼并对重点进行突出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一言堂”、“满堂灌”,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使得课堂逐渐走向了“满堂问”的状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你来我往,十分热闹。但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问题过多也对于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不断提问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被取代,学生在课堂中需要不断进行应答,相应的自主思考时间就将大大降低,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提问过多,难免将造成问题的繁琐,使得问题的层次性不够明显,重点也很难得到突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突出问题的重点,分清主次,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问题中得到相应的知识。
        (四)紧扣教材,设问要具有针对性
        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教材作为联系师生关系的枢纽,是师生产生互动的基础。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要把教材放在首要地位,不可以抛开教材漫无目的地提问。
        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第一个大标题“武昌起义”下面介绍了辛亥革命前的准备条件。为了让学生了解教材,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给学生设计针对性问题:“辛亥革命爆发前,具有哪些准备条件?”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武昌起义”的内容,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就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并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培养提取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让学生的学习由课本出发,但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文本的表面,而是透过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不断挖掘深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过程和丰富的语言信息,从而达到夯实历史基础的作用。
        (五)难度适中,设问要具有合理性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内驱力,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直接载体,所以,问题的难度和数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认为提问应多多益善,无论难与易,一下子倾泻而出,仿佛这样才能体现师生关系的“互动”。殊不知,不合理、过多的问题不但会起到无用功,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难度适中、数量适宜,使每个问题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推广和应用,都应该随着学科要求、学生情况和教师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使得教学逐渐走向了教条化和古板化。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黄金阶段,因此这一阶段也为学生的积极思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由于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则是希望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激发,通过此种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方晓.高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法运用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6,36(37):88-89.
[2]宿志高.浅谈“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6,26(2):13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