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教育理念下集体备课的思考 何耀平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何耀平
[导读] “共同成长,提高效率”是集体备课的目标;在集体备课中拥有空杯心态和稚童心态,将会使教师视集体备课为学习、收获的过程,更自觉、更专注、更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吸纳思考,探索辩论,迸发激情,融入团队,更快的进步、提升和完善;钻研、协作、创新精神是促使集体备课扎实有效、合作共赢、顺应潮流的心理支柱。

何耀平   百色市第一小学
【摘要】“共同成长,提高效率”是集体备课的目标;在集体备课中拥有空杯心态和稚童心态,将会使教师视集体备课为学习、收获的过程,更自觉、更专注、更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吸纳思考,探索辩论,迸发激情,融入团队,更快的进步、提升和完善;钻研、协作、创新精神是促使集体备课扎实有效、合作共赢、顺应潮流的心理支柱。
【关键词】本真教育;共同成长;空杯;稚童心态;钻研;协作;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71-01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本真教育”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成长点、归宿点。人的发展应该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包含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发展,或者说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习成长,学生的学习成长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基础、为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教师集体备课是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等方面的系列活动,是常规性、常态化的教研方式。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有必要在目标定位、心态调整、精神认同等要素上进一步做内涵分析和深入思考。
        一、确定一个目标:共同成长,提高效率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集体备课的目标不能只关注某个教师个体的单独成长,而是更关注教研团队的共同成长,整体提高。一个学科的集体备课做得好,是一个学科教师团队的进步和发展;一个学校的集体备课做得好,是一个学校教师整体团队的进步和发展。
        集体备课通过团队教师的积极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不仅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凸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又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互相融合,共同提高。集体备课通过团队力量,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全面准确、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更有策略、教学思路更为清晰,从具体学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步骤,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获得习惯与方法,同时也获得学习的体验,使每一个学生在这堂课里有所收获。无疑,高质量的集体备课,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保持两种心态:空杯心态,稚童心态
        空杯心态,这里是指对工作、学习的反观静思、吐故纳新,放得越空,拥有越多;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想提升专业能力,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就是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清空过时的,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空间,保证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最新。空杯心态就是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



        稚童心态是指如幼儿一般的好奇心,就是人们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在集体备课中拥有空杯心态和稚童心态,将会使教师视集体备课为学习、收获的过程,更自觉、更专注、更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吸纳思考,探索辩论,迸发激情,融入团队,更快的进步、提升和完善。
        三、坚持三种精神:钻研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钻研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研究意识和态度,静得下心,钻得进去,持之以恒,研有所获。读书是钻研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中,描绘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那位历史教师总结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读书、思考是有效备课的基本功。
        备课中的协作精神,就是要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优势。一般备课范围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想办法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教师语言等进行拓宽,在教学的反思、教学的环节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读等方面有所扩大。只要共同研究,就可以就一堂课的知识点、素质点、能力点、挖掘点甚至考试基本点进行讨论,可以就一种模式、一种教法、一个主题、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可能等进行讨论,让大家有所收获。在集体备课中,必须使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团体意识,紧紧团结在集体的周围。实践证明,集体备课的成败取决于备课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与协作精神。
        教学中的创新不同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在这里可以把它看做一个泛化的概念。就教师个体而言,没有用过的、没有尝试过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方法都可以叫创新。奥托说过:“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创新精神首先要有创新思维。思维要从知识记忆的层面上升到构思、创意,就要把以前在头脑里存在的东西激活放到思维中枢,进行加工、组合,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玄妙的新想法,这就是创新思维。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敢于超越自我,勇于创新,把现代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融为一体,明确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形成优质教案,在实践中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钻研、协作、创新精神是集体备课的一体三面,不可或缺,应该是集体备课的心理支柱、内在动力,推动并促进集体备课扎实有效、合作共赢、顺应潮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