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思想中所蕴藏的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何傲雪
[导读] 地理学科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研究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空间视角,学科核心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主要是挖掘地理学科核心思想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并探讨在平常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何傲雪   湖北省巴东县大支坪民族中学  444322
【摘要】地理学科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研究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空间视角,学科核心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主要是挖掘地理学科核心思想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并探讨在平常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地理教学核心思想;德育教育内容;渗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12-02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使地理课成为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德育教育任务。地理学科四大核心思想中的德育要素极为丰富,例如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意识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书上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带而过,没有与学生进行具体的探讨,所以在学生脑海里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没有达到地理学科德育教育的效果。
        如何使地理课堂的德育渗透更广泛,并且深入地被学生接受并自觉运用于生活实践,是本文探究的第二个方面。
        一、地理四大核心思想中的德育教育内容
        中学地理学科思想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现归纳如下:
        (一)人地关系思想中的德育内容
        人地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思想,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定胜天论,再到可持续发展论。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人和地是地理环境中的统一整体。彼此相互影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很好的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
        地理学科中关于人地关系的内容有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人类影响气候等。
        按系统地理的形式,从环境结构机制等方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形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和用水,人口发展要同社会和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适应,防止污染,保持和改善环境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使学生懂得国土开发需要与国土整治同步,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懂得共同创造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国土观念和全球观念。从而能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进一步了解人与地理环境之间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地理要素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保持人类周围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必须小心的处理人地关系,切不能过度干预与开发。
        人地关系在地理德育教育起着重要意义,只有正确把握人地关系,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对这些观念的正确把握和理解,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促进地理德育教育功能的更好发挥。
        (二)综合思维思想中的德育内容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不管是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是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时空观等,处处渗透着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综合思维在地理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教给学生认识复杂的自然与人类的独特视角。地球的环境错综复杂,自然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多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多重的,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不能仅从一个角度出发,这种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其结论往往也是有误的;要让学生明白用单一的视角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为了全面的认识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学会综合考虑,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区域认知思想中的德育内容
        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家认识地方的独特视角。地理学习中包含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区域的学习。
        通过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让学生从地理视角,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地形,气候,工业,农业,城市发展。在被各个国家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状况吸引的同时,自然萌发一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探索欲望,树立全球意识。
        通过中国地理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同时生动地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并且结合优美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讲述我国疆域的幅员辽阔,气候类型的多种多样,资源的储量之丰富,地形的千姿百态,民族文化的绚丽灿烂。通过直观的介绍,自然的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并且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四)空间视角
        “空间”是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地理善用利用 “空间”视角来认识复杂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空间视角的核心即“空间的相互作用”,地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绝对关系和相对关系的划分,来认识不同事物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的认识地理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促进生态和谐。
        空间在地理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地理学习中,最常见的就是关于地理空间位置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洲与大洋,人口的迁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章节,都需要学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只有正确的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才能了解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通过对空间相互作用的洞察,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流,人口迁移,体会人类彼此合作。 此外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探索空间的意识,进一步探索生命的奥秘,掌握知识文化,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1、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认为,根本的前提是要引导教师树立自觉的意识;不能忽略意识的能动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教师有了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识,才能守好地理学科这一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2、在平时的备课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学,指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地理问题,初步树立物质运动、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实事求是等科学观点,形成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观念,教育学生同社会上存在的封建、迷信、僵化、唯心的愚昧落后现象作斗争。
        3、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适当的方法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使得渗透过程“润物细无声”。比如通过形式多种多样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召开有关地理的主题班会,进行旅游观光,时事地理报告会,参观访问、观看有关的影视、录象等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极佳方式;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活动展览、地理墙报、校刊物、地理教具、地理标本等。
        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德育教育的价值所在,注重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曹琦.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金一鸣.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