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陪伴从亲子游戏开始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陈其英
[导读]

陈其英   四川省宜宾市青年街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11-02

        儿童的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儿童偏爱游戏,游戏伴随娱乐。任何一个儿童都沉浸于游戏的娱乐之中,游戏好像已经变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发展,如果在孩子的游戏中成人能真正懂孩子的游戏能真正参与孩子的游戏能以游戏的形式陪伴孩子,那孩子将是在快乐的游戏中不断的成长与发展.
        家长通常会给孩子买很多的玩具,觉得只要这样孩子就能真正的游戏,但是真正的游戏是否就能发生?家长是否会花时间真正陪伴孩子进行亲子游戏?
        通过调查发现,孩子在家独自玩玩具的时间比较多,父母的参与较少,能够有效陪伴孩子进行亲子游戏的家庭少之又少,许多家长也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进行有效的游戏,.
        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教师,儿童游戏是出自其自身成长需求的自发运动,是儿童内部动机所为。然而游戏活动的表现形式却是儿童与其自身以外的环境的互动过程。因此游戏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通过对外部干预的学习,了解到各种因素的造成,应如何去避免改善等。成人在家庭中如何教导幼儿,让幼儿在离开幼儿园的同时在家也继续充实,提高自己。那我们成人应该怎么参与孩子的游戏呢?
        亲子游戏前,精选一个游戏。在做游戏之前首先要和孩子一起想一想游戏的名称,和孩子一起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精心设计游戏的名称是游戏的关键一步。其次是设计游戏的规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游戏规则是游戏的关键是保证游戏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再次是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说孩子小就能不遵守规则或者是成人以退让的方式让孩子随意破坏规则,可以在游戏中适时调整规则但是是基于讨论后再次生成的规则。最后是游戏的小结,在一次游戏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这次游戏我们哪些地方做的很好哪些地方我们还需要进行修改,或者我们可以把游戏怎么修改一下才能让游戏怎么更好玩。
        积极互动,亲身带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自己玩得热火朝天,家长却在一边玩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各玩各的、互不打扰。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但是家长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是让游戏发挥最大教育价值的关键,从游戏中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
        家长虽然可以在孩子专注游戏的时候不打扰,但是同样需要亲身参与游戏,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做一名合格的观众,以便必要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亲子游戏中家长要注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互动,可通过提问、注视、回应、建议、示范等行为帮助幼儿游戏。
        配合提问,适当引导。月月和妈妈一起拼插积木,俨然一副小指挥的架势,“妈妈,请你帮我把这个放在房顶上。”妈妈把一块长长的积木放在月月已经搭好的房子上面,“月月,人家的屋顶都是尖尖的,或者是平平的,你为什么要放这个呢?月月神气地讲:“这是在为我的飞机建造降落场呢。” 那这么窄的积木,飞机能站住吗?”月月想了一会儿,把一块又薄又宽的积木放在了房顶上。幼儿的行为有自己的出发点,家长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帮助孩子积极的进行思考和改正。
        平等参与,尊重孩子的想法,适时赞美。思淇邀请妈妈一起画画,“妈妈,我要给你画一栋五颜六色的房子。”“好啊,那我也为思淇画一栋公主房。”妈妈笑着说。“思淇,你不能只用一种颜色,你可以把墙壁涂成彩虹的颜色。”“悦悦,屋顶不能是黑色,那样会很热的。”其实,房子画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悦悦绘画过程中的自我思考和构建,以及自我需要的满足。


家长基于成人世界的指导和说教是不受孩子欢迎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要尊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倾听幼儿的想法,赞美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游戏,以旁观者的身份鼓励游戏,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
        通过游戏形式,适时进行教育。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家长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能力。给孩子指出在游戏中游戏的主人公做的不对的地方以及怎样做才更好,引导孩子进行娃娃家吃饭、上厕所、睡觉等游戏活动,不允许孩子随意破坏游戏、不轻易给孩子提供帮助,给孩子进行正确的示范引导,只有当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行为不对的时候,他才会获得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从内心约束自己的行为。
        平等参与,适时赞美。悦悦邀请爸爸一起画画,“爸爸,我要给你画一栋五颜六色的房子。”“好啊,那我也为悦悦画一栋公主房。”爸爸笑着说。“悦悦,你不能只用一种颜色,你可以把墙壁涂成彩虹的颜色。”“悦悦,屋顶不能是黑色,那样会很热的。”其实,房子画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悦悦绘画过程中的自我思考和构建,以及自我需要的满足。
        家长基于成人世界的指导和说教是不受孩子欢迎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要尊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倾听幼儿的想法,赞美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游戏,以旁观者的身份鼓励游戏,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
        提高游戏目标,合理设置设障。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家长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孩子提出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的更高的游戏目标,引导孩子进行难度大一点、环节复杂一点的智力游戏活动,不允许孩子随意放弃游戏、不轻易给孩子提供帮助,只有当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完成挑战的时候,他才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比如淇淇爸爸在和孩子玩“躲猫猫”游戏时,淇淇两次在找爸爸时找不到而气馁,在爸爸每次都能轻松找到自己时而急的眼泪直掉,这时候就要引导孩子自己进行分析是什么原因呢?怎么才能不被快速找到呢和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爸爸呢?只有在这样的思考中孩子才会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在自己思考找到办法时从中体会到的成功那才是孩子真正的成长和真正的喜悦。从而更加的相信自己能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而且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
        通过既有的科学活动和亲子游戏,培养孩引领家长翔孩子一起探索,鼓励孩子去寻找困感,子的好奇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学会解决问题,尊重幼儿思维必趣,促进自我意识觉醒。
        兴趣是游戏的动力,是孩子深度游戏的前提,它能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孩子自我意识的设配。因此家长要尊重和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引导幼儿主动深人地游戏。家长要尊重孩子,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如:玩什么和怎么玩都让孩子选择,让孩子体验游我的乐趣,诱发其内在动机。
        关注幼儿游戏行为习惯,了解发展内需。要培养幼儿“爱思考、会思考”的游戏良好习惯,父母首先要“爱思考,会思考”。家长要观察了解近期孩子的关注点、生活中的变化。比如“又到毕业季”家长从孩子真实的视角,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最喜欢的朋友,毕业时想送给好朋友的礼物,了解孩子的内需后,把选择权、决定的机会交给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为朋友制作礼物。家长以孩子的需求为导向,并以孩子关注的知识点、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等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爱思考”的好习惯。
        给予幼儿鼓励支持,促进游戏思维发展。 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要更多地给子予孩子鼓励、引导和必要的支持,而不是监督,如果我们做一-个监督员,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他们会畏于威严被迫学习,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逆反心理逐渐增强,他们不但不会接纳父母的做法,甚至会因为抵触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通过游戏鼓励幼儿深人探究。激励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促进思维发展的同时维持。
        游戏是父母最好的礼物,每天陪伴孩子-起游戏,和孩子共情,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给他们鼓励、支持,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震思维能力和未来意识,这就实现了真正的高质量陪伴和有效陪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