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何良芬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为小学生构建完善的教学情境,并提出有效的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全面调动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协作意识。

何良芬    四川省南部县第二小学  四川  南充  6373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为小学生构建完善的教学情境,并提出有效的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全面调动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协作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03-01

        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浅,但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而且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如果可以在这时期让学生掌握探索知识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以后拥有更大的优势,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对于知识更加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来理解数学知识,而且也可以让他们正确地掌握自己比较适合的研究性策略,以此来为以后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知识打好基础,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这门科目,进而可以逐渐喜欢上学习数学。
        1明确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把数学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中来。多给学生信心,让学生们看到,除了成绩之外,他们有很多值得骄傲的东西,他们的能力不应该仅限于此。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充分交流,教师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看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特长,建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信心,找到适合每位同学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2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氛围构建与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小学生在课堂上多问、多动手、多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力,这就是探究过程。但是在过程中也许会产生诸多问题和错误,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可马上给予否认或嘲笑,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更会导致学生在未知的情况下止步不前,不敢探索新知。所以,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空间,指出他们的错误,让学生自主探索错误产生的原因,营造出一个宽松且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活跃,创造潜能也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这也就进一步奠定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让小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
        教师在学生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除了学生自己的父母以外,最重要的人了,他们在学生从幼儿期至成年期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民主式的教学方式最有利于学生成长,而研究性学习就是需要在民主的环境中进行。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耐心地给予解答或提示,不应该抱有不耐烦的态度抹杀孩子的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孩子们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时会产生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而教师要做的首先就是在孩子们提出自己的创意时给予足够的耐心,认真地倾听。其次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试试是否能验证出来,而不是与自己预设的学生反应不一致就急着否定,这也是考验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环。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对于孩子们的错误及时指出并耐心的教育其改正,做到爱但不溺爱。
        3设置探究性问题的教学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数学教师可以更多地运用情境类的教学手法,丰富目前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过程中进行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情境设计的内容上巧妙地将学习目标植入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求知兴趣,推动教学活动达到提问的基本效果。在课堂问题的创设方式与手段上,教师若能从实际出发,设置一些探究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思维,使他们积极置身于“问题解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比如,教学关于角度的内容中,为学生设定一个关于建房量角的情境,向学生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砌砖师傅是如何在没有量角器的情形下确保墙面之间形成直角?“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开始主动研究,最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采用拉线方式构建墙的直角等原理后,使学生意识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4借助问题情境,激发研究性学习兴趣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和交流的关键所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所呈现出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大都来自充满疑问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有利于引发学生展开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成功地激发矛盾冲突,或者引发认知的不协调,将学生成功地引入相应的问题情境中,并在这一过程中明确研究目标,激发研究欲望,促使探究性思维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以下情境:首先提前准备了一个布口袋,并提前准备了6个乒乓球,红、白球各3个,并设计提问:如果每次我从布袋中摸出3个球,会存在几种可能的情况?根据笔者所设计的提问,学生展开探讨,并提炼出4种可能:3红、3白、2白1红、2红1白。基于此,笔者继续设计提问引发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上述4种可能中,哪种可能性最大?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刻点燃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营造了良好的问题情境,既有利于高效内化新知,同时也能够显著强化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很有必要且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基于数学自身学科的特点,也是基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模式的需要,更是一种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同学创新思维的方式。初中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良好的学习方式是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领导及灵活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并且建立了师生间的亲密关系,改善了传统模式中的疏离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富强.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9(01):36-37.
[2]田利和.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分析及开展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