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劳动教育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余翠兰
[导读] 劳动是人类文明建立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高尔基曾经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足见劳动对于社会和人类本身发展的重要性。我国一直秉承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思路,将“劳”与其他四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可见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是一项长期、系统

余翠兰     贵州省毕节市幼儿园  贵州  毕节  551700
【摘要】劳动是人类文明建立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高尔基曾经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足见劳动对于社会和人类本身发展的重要性。我国一直秉承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思路,将“劳”与其他四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可见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因此,教育界已经将劳动教育问题提早到幼儿阶段。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的劳动教育,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劳动教育整体来看是缺失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并未作为单独的教育分支存在,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也大多集中在智力开发层面,导致我国幼儿阶段的劳动教育处于长期失衡状态。
【关键字】幼儿教育;劳动教育;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15-01

        一、引言
        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分钟,这个数字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不足其三分之一。虽然说,当下的幼儿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和推崇,但更多的关注点都放在幼儿智力的开发以及艺术技能的培养上,养成教育尤其是劳动教育基本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而我国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学校和家长心目中,自然而然的变成的“德智体美”,我国的劳动教育堪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和明确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准则。2019年11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这足以表明国家对于大力发展劳动教育的决心。劳动教育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习惯问题和能力问题,是每个人生来就具备的能力,但在后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长期得不到使用,才使得此能力逐渐退化。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幼儿时期开始,不断强化其功能,让劳动能力被激活,引导幼儿逐渐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身体成长
        研究表明,劳动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促进幼儿的身体成长和发育。对于幼儿来说,劳动更像是一项体验,是促进身体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发展的训练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劳动是促进其体质增强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智力的发育
        人类文明的建立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在人类不断劳动中发展起来的,这就说明劳动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体能上,更体现在智力层面。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劳动从其本质上说,也是一项智力活动,需要通过大脑的思考才能实现双手的配合。通过劳动,带给幼儿的是智力的发展,是视野的开阔,是对各类劳动工作使用的思考,而这些都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良好习惯养成
        养成教育是现阶段幼儿教育研究的重点,而劳动教育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阶段培养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幼儿独立意识的养成、坚强品质的形成、规律生活的建立。任何一项劳动都包含这一定的体能消耗,因此,对于幼儿来说,要想完成劳动任务,需要坚毅品质的配合。此外,通过劳动,能够让幼儿体会到收获的乐趣,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发育。还有一些需要多人配合完成的劳动更是为幼儿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为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三、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观念的更新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对于“劳动”都存在一定的误解,尤其是在很多家长心目中,更是将劳动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新闻中总会出现一些小学班级里,由家长代替孩子打扫卫生的画面。因为在这些家长心里,“劳动”不仅无用,还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殊不知,正是这种认知的偏差,可能让孩子失去了智力、心理发育的机会。因此,为了让劳动教育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思想层面重塑“劳动教育”观念。不再将劳动单纯作为体力的支出,而是促进智力发展、心理发育、性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只有思想转变了,才能放心、放手让幼儿参与到劳动中来,才会给幼儿创造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才能真正为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劳动内容
        劳动内容的选择和制定要充分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难度,其原则就是要保证幼儿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和年龄的增加,劳动的内容和范围也要逐渐扩大,以促进幼儿劳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从幼儿园劳动内容的制定原则来说,通常都是根据幼儿的分班来确定,就是“大中小”三个层次。小班的幼儿,年龄最小,生活自理能力也最差,这个阶段的劳动主要围绕幼儿自身的自理活动为主,比如简单的洗漱、吃饭、整理被褥以及一些简单的小手工、小制作,同时也要鼓励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辅助下进行衣物的穿脱、整理等。这个阶段的劳动教育目的更多是让幼儿建立起劳动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中班的幼儿劳动意识基本养成,灵活度也较之前有了较大提升,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更多的参与到班级集体劳动中,比如整理活动室、玩具归位,衣物自行穿脱、扣纽扣等,手工方面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精细度。大班的幼儿生活基本能够独立,劳动的范围可以扩展到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中,比如简单的打扫卫生、浇花等等[2]。
        (三)家园共建,创设劳动环境
        幼儿劳动教育效果的好坏,离不开家长的合作和支持,为此,幼儿园要和家长建立起联动共建机制,让劳动教育能够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家庭中。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家长要树立起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摒弃以往“大包大揽”的包办观念,积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和环境,鼓励幼儿参与劳动。比如帮忙拎东西,自己穿衣服,洗小袜子等,在家庭中也要建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氛围,引导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劳动习惯。
        从劳动环境建设的角度,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要积极的建设和开拓劳动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元素,比如在园区内开辟一块劳动园地,带领幼儿种植亲子种植一些蔬菜、花草等,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激发幼儿劳动热情。家长也要为幼儿创造更多劳动的机会,比如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或者带领幼儿进行一些手工的制作等等[3]。
        结束语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良好劳动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幼儿时期的劳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教师和家长都要从思想层面建立起对劳动教育的重新认识,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引导幼儿在劳动中获得体能、智力、心理的全面成长,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虹利. 新时期加强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009):42-44.
[2]郭映彤.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考[J]. 教育观察, 2019, 000(012):P.27-29.
[3]王浪. 幼儿劳动教育实施策略[J]. 教育观察, 2019, 008(038):60-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