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品味文言经典芳香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荣水英
[导读]

荣水英   山东省宁津县第一实验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64-01

        如何让文言文阅读课散发出魅力,让传统经典弥散出语文味的芳香?我认为上课时找准“切入点”,以诵读为根,以品读为茎,着眼于整篇,研读局部细节,抓住关键词语,在读中悟,读中品,定能在文言文学习的课堂上结出硕果。
        一、读经典
        周振甫先生曾说:“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曾有幸聆听一位省级王老师执教《陋室铭》,她就十分注重诵读,整堂课以诵读为主线,她先是以古典音乐为背景,在舒缓的乐声中,老师的范读犹如金声玉振,读完仍使在场的师生意犹未尽。学生在这动听的乐声里一遍遍朗读,其间合上课本,竟然熟读成诵,老师精讲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内容,无不使旁观者拍案叫绝。一堂课下来,学生读得轻松,学的自如,悟得透彻。因此。这个诵读的“点”抓得特别好,诵读过程中,学生眼、耳、口、脑并用,培养了语感,形成了积累,便于对文章整体把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欣赏作品形象,感悟作者语言。因此语文老师该重视诵读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二、猜题眼
        平时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题目给出了好多课文的有关信息,有的题目本身就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题目给出了人物,有的题目给出了地点,稍加指点,我们便可以借助题目引导学生走好整体感知这一步。题目中的关键词常为传达主要信息的词,碰到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寻找文章的切入点,不要直接告诉题眼,要让学生自己去猜,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如《孙权劝学》,题眼在“劝”字上,教学时,可紧扣题眼,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孙权劝谁学习?为什么劝?劝的结果如何?如果生活中你身边有不爱学习的同学,你应该怎么劝?”全文围绕“劝”字层层设问,既突出了重点,又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引提示
        每一篇课文课题下面都有不大的一块文字,它以极其精炼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文章的内容及思考。用好了这段文字,可对整体感知课文起到极大的作用。教学时,我每一次都让学生读几遍预习提示,力求感知课文内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预习提示:“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预习提示给出的人物、事件及目的一目了然, 引导学生按照提示的信息依次研读就方便多了,并且 “你知道他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吗?需要讲究什么样的策略?”这样的主问题岂不节省了教师冥思苦想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悟插图
        课文插图形象直观,都是与其课文内容的某一部分相对应的,它可以瞬间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为整体感知课文打好基础。观察一幅图不同的位置,图文的结合点就有所变化,效果也不一样。教学时要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与关键,根据形象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之间的结合点,把握最佳时机观察插图。在教学此类课文时,一般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欣赏插图,观察时,要紧紧抓住能揭示文章内容的关键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体会美妙之处。然后从某一点对全篇质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出现的两个人,你能从他们的服饰和表情猜出谁是庄子?谁是惠子吗?他们在干什么?庄子坚持认为出游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学生们在插图中去捕捉人物的信息,既丰富了内容,又锻炼了想象力。
        五、领开头
        有些文章开头是总领性的句子,抓住总领句的关键词切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先让男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我让男生找出本段中的关键句,男生很容易地找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女生去找对应开头关键句的句子,自然地就有了 山、水的“奇”和“异”分别表现在哪里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提问,大部分时间都教给学生,在交流中完成了整体感知环节。课堂上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文言文实际问题展开,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这样可以逐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研结尾
        好的结尾总是意犹未尽,余味无穷。如《岳阳楼记》结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作者的博大胸襟,但还有“以物喜,以己悲”的是哪一类人?作者又是哪一类人?“悲与喜”是借助什么来体现的?像这样的切入,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课堂就会有了活力。
        七、思问题
        课后题往往是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的。只要认真研读教材就不难发现,很多课文后的练习题都是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个总领文章的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继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出师表》一文后的阅读练习题: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教师巧妙利用课后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后题的作用,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文言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切入点很多,只要教师以文为本,认真研究,找准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挖掘内涵,就能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