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刘春兰
[导读] 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此期间,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做法进行探索。
刘春兰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此期间,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做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58-02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比较自私的心理,体现在有的小学生思想品格很不健全,他们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更谈不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他们的道德观念较模糊,自我意识太强,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潜在的负面因素成为当今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人,所以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其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首先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抓起。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具体体现。笔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四点做法:
        一、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实施德育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教师课前要认真备好课,布置好场地器材,准时上下课,课上组织合理,井井有条,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的习惯。教师平时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在教学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体育教师端庄的仪表,健壮的体魄,和蔼的态度能形成对学生正确的影响,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动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中。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五规范”:规范语言----使用标准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处事得体;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体育教师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二、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既是体育教学目的生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教学内容广泛,又为实施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们要不失时机的把德育渗透在教学中。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常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常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锻炼。学习体操、田径项目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要在这些项目的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战胜自我,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如果是进行球类项目学习时,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犯规等。面对对手要具有友好的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好球风,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和观众的良好品质。进行队列教学时,要求学生养成遵守纪律,行动一致,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

在体育教学法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更常会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以达到身体锻炼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下面是2则案例:
        案例一,项目名称:越障。选择平坦开阔场地(约4mх6m),在场地中央两侧竖立高3m以上的立柱,在立柱上挂上一张4m宽,2.3m--2.5m高的绳网.准备器材:“三长一短”四根竹竿(长竹竿2.8--3m,短竹竿1.5m),两长三短绳子(长绳7m,短绳1.2m)。活动要求和规则:全组人员在30分钟内利用竹竿和绳索翻越绳网,翻越过程中不得触碰绳网,人员和器材必须全部翻越绳网.人数要求8人以上。活动目的:增强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体会计划、协调、决策和精心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动手能力;认识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及其作用。
        案例二,项目名称:牧羊人。教学方法与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12-16人组成的小组,各小组可同时进行。在场地上随机放置与小组人数相等的沙袋或轮胎,每人一个沙袋或轮胎。在场地的两条端线处和场地的中央分别放置标志物A、B、C,教师将写有不同任务的指令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指令完成任务(任务有三个,分别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沙袋集中到A点附近;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沙袋集中到B点附近;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沙袋集中在场地中央C点),在此之前,要求学生不提问、不说话。通过此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注意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特别是帮助学生学会正确沟通方法,学会解)决团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技巧。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活动开始时出现混乱甚至严重冲突的局面?”,“是谁第一个去看或给别人看指令?”,“整个活动中,实际上有几个指令,此活动有几个完成任务的方案?”,“解决冲突的方法和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个活动你是否对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有新的认识”。
        三、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一句由衷的赞美话,便可使丧失信心、经受挫折的少儿悬崖勒马,使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的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要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地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使他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身体;第二:言行避免粗暴;第三:以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简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7月第1版.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