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焦兰芳
[导读]

焦兰芳   宁夏中卫市第六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56-01

        现代英语教学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来学习外语,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被过分抬高,有的学校要求完全以多媒体课代替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多媒体”,抛弃了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存在一定的弊端,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现代教学手段而淡化甚至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和优势
        (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尽快让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英语对话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语境,就能受到感染,理解起来容易些。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如在教学《Mom knows best》这首英文诗歌时,学生体会不到英文诗歌的意境美,他们更加读不懂诗意。于是,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找来了很多自己孩子成长的照片作为背景,然后配上了优美柔婉恬静的音乐,同时又放上了这首诗歌的朗诵。很多学生边欣赏边体会,慢慢的,他们投入进去,心慢慢沉静下来。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很多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当读到:I shouted back angrily “I should be allowed to watch it! I’m not a baby!”时很多学生眼里充满了泪水,甚至有女生还抽泣。
        如果这首诗单纯的靠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读,翻译理解,学生肯定理解不了,体会不到诗意,也达不到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达到意境美、情感美、意蕴美,营造课堂良好的情感氛围,对英语素质开发,大有益处。
        (二)运用视听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堂教学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感官上的迁移,它通过人为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音、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视、听、感、想等多方位的形象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口述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例如在词汇教学中,首先向同学们展示大屏幕上的各种食物和饮料的图像和英文拼写,然后再读出这个单词。这样生动、逼真的图像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消除了他们对生词的陌生感,紧接着就以屏幕上的一种食物为例,根据屏幕内容让一个学生编出一组对话,并切换屏幕,应用新的对话。尤其对于那些他们平常很少见到的如coffee,hamburger,potatochips等纯英语国家的食物和饮料,通过画面呈现,就能使他们感到更加易于理解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课堂刺激的新颖性。
        (三)展示丰富的文本资料,使重点、难点更清晰。
        英语中有许多教学难点,特别是一些语法,学生总觉得抽象,难于理解,如英语动词时态的区别及应用,笔者在教学中适当应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区分“Jack is swimming in the river.”和“Jack swims in the river.”这两个句子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注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笔者利用电脑在银幕上首先呈现一个男孩正在河里游泳,然后问学生:“Look!What is he doing now?”学生们很自然地作出回答:“He is swimming in the river.”当涉及到一般现在时态时,就连续设计出现几幅图,呈现男孩周末都去河里游泳的情景,让学生们经过仔细观察后,再提问:“What does Jack usually on weekends?”借助画面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并运用一般现在时态。接下来,银幕上再连续播放不同动作画面,让学生根据图片迅速造句,并通过和正确句子的对比来查找自己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总结这两种时态中动词、频率副词和时间状语的区别及使用。最后,再呈现事先做好的对比图和看图说话练习加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它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其成长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二、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和弊端
        (一)课堂的师生互动变成“人机” 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与反馈,又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神态动作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情感的交流。学生听的是机器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汉字和图象。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既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不能进行恰当的板书,学生只关注了机器,结果教师变成了放映员。这样的课堂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怎能使学生的品德受到熏陶?
        (二)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固定的机械程序
        课件的制作都是将教学过程分成若干步骤,再用固定的程序将其链接起来,课件完成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改动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能按程序一步步进行演示,即使教师对某些内容可适当调整,但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电脑所控制,教师不可能随机应变。实际上,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的思维和思想都不同,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固定的教学程序不仅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于很好地甚至超常地发挥 .对虽正确但与课件里不吻合的甚至很有创意的、比原先设计的更好的答案只能忍痛割爱,采用自己的标准答案,这样长此下去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三)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变成单一的图画
        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总是要将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让学生欣赏,美其名曰“形象地理解”。实际上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由此看来,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才是最大的财富,才是值得学生佩服、尊重和学习的人格魅力。
        总之,多媒体已走进我们的课堂,带给我们的冲击和震撼是前所未有。关键在于即不能把它神秘化,看成一剂良药,夸大它的作用,也不应排斥它,拒之门外。我认为还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清它的利与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带着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扬利去弊,从英语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用好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让多媒体在英语学科中开花结果,让英语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