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学科如何运用多种路径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田浩
[导读] 一直以来,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的政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法治理念、体系的系统化学习,了解到法治意识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法律素养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拥有了解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坚定法治信仰,依照法规来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明白那些行为是被法治允许的,哪些行为违反了法律,有效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对于中学

田浩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初级中学  444324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的政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法治理念、体系的系统化学习,了解到法治意识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法律素养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拥有了解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坚定法治信仰,依照法规来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明白那些行为是被法治允许的,哪些行为违反了法律,有效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对于中学的道德和法治课程而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重要。如今,我国对优质教育的持续关注是提高所有学校学生在其教育活动过程中发展其整体素养和文化素养技能的能力。在中学道德和法治方面,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与法治;课内外活动;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49-01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际发展中,课堂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维护教育工作稳定的最佳途径。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来看,在教育过程中,课堂是相对理论的,是结合对中学德育和法制教育总体水平的分析。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无聊且并没有与众不同。他们经常侧重于理论教育,而没有注意课堂实践的重要性。整个教室的气氛沉闷,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力,无法充分发展核心素养技能。同时,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进程不断发展,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但是,对于初中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教科书,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初中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法治和教育水平都无法提高。教材无法进一步改善,也不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整体核心法治素养。另外,在真实的教室里讲道德和法治时,一些老师非常重视知识的教学。学生通常只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一些新知识,他们对主动创新的理解相对薄弱,这导致学生学习效率持续下降,法治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高非常有限。
        一、发挥课堂主阵地,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渗透法治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初中生对外界事物好奇心强,抗诱惑意志薄弱的特点急性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创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初中生由于法治意识相对薄弱,教师要有效组织法治实践活动,让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更深切的认识,避免简单的知识灌输和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实例来了解到法治的重要性。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坚持把新课程改革目标放在教学中,利用情感价值来激发法治情感,比如教师要做到以身示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积极的情感去带动感染学生,最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利用教学过程来增强学生用法的能力,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法来处理问题,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换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解决法治问题的法律素养。
        二、通过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渗透法治意识的导学目标
        “三维目标”是教育领域新名词,具体所指是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三项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这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性存在。那么初中阶段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建立,在其根本上与培养法治素养、法治理论、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是分不开的,几者之间是需要有机结合的。比如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全一册中“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三维目标的建立,首先需要考虑在内的是七年级阶段学生的成长现状,联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有利于找准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目标建立的位置。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兴趣,促进建立高效课堂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以促进学生判断犯罪行为[1]。最后一个就是知识与技能维度,这需要了解常规现象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常见手法,做到防微杜渐,促进学生掌握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
        三、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我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核心素质。在道德和法制的教育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方法,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健康发展。例如,当学习“道德与法治”七年级课程的“生命的思考”部分时,老师们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室里教书,然后带领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观地区革命纪念馆并让他们学生们充分了解革命烈士。他们的英勇行为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学生外出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其进行解释,以防止学生盲目的参观,这样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整合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增强学习资源,以便他们可以深刻地思考生活的价值,敬畏和珍惜生命。
        四、利用教材案例教学,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诸多法律知识内容,有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并且还附有很多与其相对应的法律案例,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广大教研人员可以又下利用教材案例进行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将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拉近道德法治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周边真实案例提高对道德法治、法律的认识,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年纪小作出触碰法律红线的事情后,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基于这一现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要加强对UI法律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向人生正途,正确认识法律法规,形成正确法律素养。
        例如,在对《维护受教育权》这一课节进行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将文字道德法治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比如教材中“小梅收到教育权侵犯事例”通过这一事例引导学生对此事件进行思考,“若你是小梅你会怎样维护自身受教育权呢?”然后教室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问题讨论,研讨出你们觉得正确的维权之道。然后找学生进行回答,回答过后教师在进行补充,最终得出结论“当我们自身受教育权收到侵犯时,选择适用法律来维护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最正确也是最有效的。
        总之,关于初中校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政课程的任务,更是每一学科教师都应该重视的内容。授课教师要具备发展的眼光,懂得发现周围环境中的有利素材,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引起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树立正确法律意识。中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存在也决定着教师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善,要结合教育背景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法治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平安.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法律素养[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01):232.
[2]佟彤.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探讨[J]. 中华少年, 2019(29).
[3]侯天时. 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效率[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 011(029):138.
[4]陈玲玲.如何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强化法治安全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