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黄三角区域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调研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李娜
[导读] 农民工在城镇化发展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的适应程度以及能否逐步实现市民化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进程。本文以黄三角区域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民工进行访谈获取样本数据,从城市日常生存状况、社会基本保障及市民化意愿等方面分析黄三角区域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成本构成,并根据成本构成构建分担机制,提出相应地具体实施对策。

李娜    滨州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农民工在城镇化发展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的适应程度以及能否逐步实现市民化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进程。本文以黄三角区域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民工进行访谈获取样本数据,从城市日常生存状况、社会基本保障及市民化意愿等方面分析黄三角区域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成本构成,并根据成本构成构建分担机制,提出相应地具体实施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黄三角区域;分担机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80-01

        1绪论
        2017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82亿。这一庞大社会群体为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是许多产业行业的主力军,但他们的权利和福利待遇远不及城镇居民,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1]。本文认为应当将推动农民工群体融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和企业作为核心,提高农民工个人素质和心理认同感,最终实现农民工在城市有活干、有学上、有房住、有保障的结果。
        2黄三角区域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滨州、东营、淄博、潍坊、烟台等黄三角区域的地市进行实地问卷及访谈调研分析,获取了包括被调查人的基本信息、经济收入与就业状况、家中土地状况、日常消费及居住状况、对城市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市民化意愿状况等内容的数据资料。
        2.1制度因素方面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在城市生存方面有许多权益相较于城市市民得不到保障。调查表明有51.51%的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仍有26.88%的农民工遭遇过工资被拖欠的现象,仍有9.3%的农民工未参与任何保险,96.23%的农民工希望和城镇居民享受一样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因此户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健全,以此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转型。
        2.2社会文化因素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不免会对城市里的生活环境、人际沟通产生一定的不适,并且自身的权益、收入无法与城市中的居民对等时,心中免不了会出现消极、颓废心理,从而使自己的归属感缺失。同时,仍有部分市民认为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或者因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加大就业竞争压力而排斥,这种偏见会加剧农民的消极心态,更加难以以市民的身份融入城市[2]。



        2.3经济因素方面
        农民工的经济条件是支撑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物质保障,是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农民工的收入大于所需支出时,农民工可以在城市中维持生存;但是入不敷出时,农民工难以满足正常的城市生存条件。调查得出,黄三角区域农民工群体大多经济负担较重,收入水平较低,并且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还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压力较大,向城市市民的过渡也是比较困难的。
        3黄三角区域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
        3.1成本分担总体框架
        结合黄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本文将从政府、企业、农民工本身、社会公益组织四个维度层面来共同参与黄三角区域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3.2成本分担具体实施方案
        (1)以政府为主分担市民化成本。一是根据公共支出的外溢性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担责任。二是根据外出农民工的跨区性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摊责任[3]。
        (2)以企业为辅分担市民化成本。首先在工资待遇上要做到一视同仁,工资水平应与城镇职工相同,不能出现差别待遇现象,以及歧视心理;其次应该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发生,保证农民工的基本收入;最后要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农民工增加社会保险支出。
        (3)以农民工自身分担市民化成本。农民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留意工作细节,勤思考、勤观察、勤请教,留意工作中细节,通过借鉴与学习他人的工作方法并及时地调整自身的工作状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质量。
        (4)以社会公益组织为补充分担市民化成本。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其非营利性的中介身份,集聚社会公众的力量,为市民化过程提供必要的维权与法律援助,并且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利用合理的方式调节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的矛盾,缓和两者的关系。
        4小结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是动态的、复杂的,受样本数据的影响其统计结果稍有偏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在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成本的分担机制,定性描述了政府、农民工所在企业、农民工自身及社会公益组织的责任,但各主体的具体承担比例或者金额、以及分担机制的具体实施路径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及其分担机制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
[2]谢建社.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N].中国人口报,2015-09-07003.
[3]王合翠.安徽省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成本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