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音乐“律”行动         ——通过奥尔夫音乐游戏培养小班幼儿常规意识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5期   作者: 赵青
[导读] 幼儿期正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
                      
        赵青
        杭州市兰苑幼儿园

        摘要:幼儿期正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此时形成的行为习惯,将影响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因此在小班一日教学活动中都非常重视幼儿常规习惯的养成。运用奥尔夫音乐培养幼儿生活常规,把音乐教育的美感艺术和的常规教育有效地结合,把音乐艺术渗透在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形成良好地常规习惯。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小班幼儿;良好常规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始终以游戏为主,让幼儿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中探究、体验、即兴创作,让幼儿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正是这样一种教育为幼儿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在无数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了希望的种子。
        教学实践中发现刚入园的幼儿对于奥尔夫音乐非常感兴趣,只要音乐响起来,孩子们肯定会跟着音乐节奏动起来。从这些表现来看幼儿都非常喜爱这样的音乐,在一日生活中准备通过在不同的环节中设置不同的音乐,让音乐来告诉幼儿此时此刻应该怎么做,如何有意识地、巧妙地将班级常规教育融入奥尔夫音乐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巧用音乐,让幼儿“音”随心动,“律”带行动,通过奥尔夫音乐的暗示,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从而实现音乐在教育中的“润德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文化。
一、音乐活动案例中引发的思考
        案例:小班孩子对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极为敏感。每当我拿起铃鼓拍起节奏的时候,大多数孩子们会无意识地跟着我一起拍手,少数幼儿只是用他们的小眼睛看着我,有一种想拍又不敢拍的感觉。很多孩子节奏掌握还不错,特别是音乐活动,只要我一弹琴,孩子们会立刻安静下来,听好琴音,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甚至小脚也在地上拍起节奏来。和他们一起做“听铃鼓走”的游戏,我敲一下鼓小朋友就走一步,当鼓声消失,就停下。游戏开始时,我站在孩子中间,我边敲边带动他们一起走,慢慢地我走到边上完全用鼓声指挥他们走,鼓声也由慢变快,当感到鼓声急促时,小朋友就不由自主地跑起来。
        通过这些镜头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需要太多语言,只要示范一次孩子们就能总结出游戏规则,简单、有趣的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在游戏中逐渐学会倾听和等待。这就是音乐活动中最简单的教育契机,这也是此研究最想表达的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巧妙地将班级常规教育融入音乐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从而实现音乐在教育中的“润德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渗透常规培养的必要性
        (一)音乐中去感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3~6岁时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千万不能错过这一黄金时期,不然等他们不良行为习惯形成自然时我们老师和家长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正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不良行为习惯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俗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音乐活动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
        (二)音乐中去陶冶幼儿性情
        音乐教育是打动情感的教育,它深刻真挚,能陶冶性情,是促人上进的一种力量。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情操。

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中起着别的艺术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音乐中初探幼儿合作能力
        例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它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它回归人本、从儿童出发,让我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天性,对于儿童德育启蒙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奥尔夫先生曾说:“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了!”在奥尔夫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老师没有任何距离,师幼融为了一体。
        案例:在一次传递皮球的练习活动时个别幼儿专注、合作、小心翼翼帮助伙伴传递手中的皮球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是好动的幼儿还是平时很安静的幼儿,他们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都是那么地专注。没有对合作的排斥,所有人齐心协力不让这个皮球从某一个人的手中掉下来,那一瞬间所有的人融为一体只为做好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活动不仅培养了我们的表现能力、协作能力和专注能力,还锻炼了幼儿互帮互助、勇于实践的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对节奏、乐感、兴趣等音乐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是一次次实践之后我们最大的收获。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小班幼儿初步尝试与同伴的合作。
        三、借助奥尔夫音乐培养小班幼儿常规的实践策略
        奥尔夫音乐游戏突出在音乐游戏中感知、学习、成长的教育形式,通过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养成倾听、等待等重要的好习惯,对小班幼儿培养常规很有帮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实践呢?
        (一)巧选生活游戏,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游戏案例:《找朋友》
        《找朋友》是孩子和家长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大部分孩子都会唱,对于歌词内容也是简单好记,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演唱时能熟练的边唱边做动作,但是让他们真正找到一个伙伴作为游戏对象,却非常困难,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大方有的内向,有的好几个孩子都选一个伙伴,每次这样的活动,小班老师大多数都是一个个一对对的将孩子拉好站好,才开始游戏,孩子们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不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更加感受不到游戏中的合作规则。所以我用了红色和蓝色的手圈戴在孩子们的手臂上,用手圈来找朋友,比如红圈找红圈,或者红圈找篮圈等方式。孩子们天生对有色彩的东西敏感,戴上手圈后他们兴趣大增,分散了他们“挑朋友”的注意力,几次练习后,他们结对找朋友的速度越来越快。
        案例中发现幼儿已经在游戏过程中随音乐节奏互相拍打对方的身体部位,一个是让幼儿合作用纱巾抬小动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不仅体验了游戏的乐趣,也初步懂得了简单的游戏规则,就是两两合作。有了初步合作的实践和经验,在其他的活动中幼儿也能将游戏中的规则迁移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在平时的选取玩具、物品等环节也学会排队等待,无形中养成了班级常规习惯。
        (二)运用点、线、圈多途径,强化规则意识
        游戏的形式有很多种,除了两两合作的游戏,集体游戏也是很普遍的一种,但是小班的孩子集体意识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在玩游戏《兔子和狼》时,为了更有序的开展游戏活动,我首先采用了站点的方式来开展,在地面上贴或是用粉笔画上小点点,让孩子们有目的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大灰狼在音乐的最后要抓小兔子时,所有的兔子都要有一个自己的点点当自己的家,这样就避免了在游戏中幼儿到处乱跑乱躲,出现失控的现象。相信幼儿在不断的重复游戏时,会慢慢知道游戏的规则就是在某个音乐片段时找合适安全的地方躲避。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来渗透,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教育是一个慢的事业,它需要的是我们有牵着蜗牛散步的心态,很多时候就是需要我们能静下心来潜心思考,针对小班幼儿,如何通过一种有趣又不失严谨的方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