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共生教学流程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5期   作者:宋玲玲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达与交流”为我们读写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
        宋玲玲
        山东省乳山市府前路学校  264500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达与交流”为我们读写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明确一学期或一学年要训练学生什么内容,还要明确训练序列的每个训练阶段甚至每步训练在思维、表达等训练上的详细要求。既注意训练的阶段性又注意训练的连续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瞻前顾后,考虑此次作文训练与前后的训练题有怎样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阅历、阅读教学又有怎样的关系,以此实现训练的序列化。
        我们遵循“想——读——悟——写——讲——改”的思维流程带领学生一起走过了读写共生教学的三个环节: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写作达标。为此我们确立了记叙类文章读写共生教学的“三环六步流程”。
        (一)第一步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人事
        面对学生提笔没有素材,咬破笔头、搜肠刮肚、雷同俗套的问题,我们引导学生除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可以从我们广阔的社会生活写起。所以我们设计的主题读写学案贵在有主题,每一章节开篇设计一个环节“主题导读”引发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预先确定作文中要写的对象是谁。有的主题导读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我的村里人》《我的家里人》,更多的是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片段。
(二)第二步 读一读:名人的经历故事
        我们继续秉承“与名家零距离”触摸与感受“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汲取生命的养料,设计了“名作赏读”板块。我们选择当代一些乡土作家、网络作家等,他们以其清新亲切、接地气领人气深受这些90后学生们的喜欢。譬如“乡村中的那些事”之“体验乡村生活”中的作者分别是网络乡土作家张桑麻的《我叫张桑麻》、中国作协会员作家陈孝荣的《乡村炊烟》、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于湘女士的《上学路上》等,脍炙人口、真切朴实,符合学生的“胃口”。精选的阅读材料能够满足学生一节课到两节课的阅读量,利用早自习与周末的自学时间默读、揣读与阅读交流课上的朗读、精读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想、读、悟三步。
        (三)第三步 悟一悟:佳作行文的技巧
        为了变阅读体系为读写并重的体系、变语言文字体系为语言思维体系的有效衔接,继“名作赏读”环节之后我们依据文本体裁与题材之不同设计了“思考领悟”。“思考领悟”设计的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思考并将思维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我们上阅读交流课时,以“我读出了什么?我的疑惑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贯穿始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或文章进行自由点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解决“思考领悟”的问题。

这样,学生们博取众长,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能听到其他同学的精彩发言。老师可适当进行点拨,把学生感性的阅读引领向深处或高处,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学生们提出自己阅读中发现的疑惑,可让其他同学解答,或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师生就在愉快的合作中共同进步,让名家独具魅力的人格光辉和作品中震撼心灵的力量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
        (四)第四步 写一写:自己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阅读的亮相。为了把握住阅读转换成写作的衔接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效果,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读写联盟”,给学生限时完成作文。以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萃取美文的精华,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文章中找一把开启自己作文之锁的钥匙。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借鉴作家的行文技巧,在接受与发现中开始推敲斟酌自己的作文写作,于字词句段篇中运筹帷幄,在起承转合处洞察人生,学生的认识在起伏前进,悟性在螺旋上升,境界在逐级攀升。
        (五) 第五步 讲一讲作文的优劣
        作文的批改及时有标准。评改及时,学生记忆犹新,对老师的肯定或批评也就能作出积极的反应。作文评阅采取教师的阅评和学生的互评相结合,确定小组成员内每次作文的优秀学生和落脚学生。我们提倡以学生互相批改为主,老师批改讲评为辅。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六篇作文打分并附有不少于60字的点评。总之我们要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评改,使其在互相鉴评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
        尤其是写人方面的细节片段,小组讨论交流,推荐部分学生习作,找学生点评其优劣,并提出修改方案,把权力下放给学生,老师参与其中组织课堂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作文讲评本着一次解决一到两个问题的指导理念,对记叙文专题分别进行了如何写出个性之人、如何选材与组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地叙写故事等方面的问题讲评。每一篇作文讲评学案上都设计了“思路点拨”“写作指导”“学生佳作”等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比照中发现自己作文的优与劣。这样,学生跟老师一起走过了暴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六)第六步 改一改突出的问题
        突出修改自我作文的必要性。修改作文相当于教作文的后续,这个过程不能少,严格来说“改”比“写”更重要,写得不够好,但在老师的指点下进行修改,就是一篇好文章。“作文诊所”就是从“改”入手,针对我们的讲评目标用红笔修改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不失是一种良策,让参与写作文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琢玉成器。修改的方向可以是开头结尾的巧妙扣题,细节描写的进一步具体生动,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形象等。
        总而言之,对于挖掘社会生活资源与名家名作资源探索读写共生教学,我们勇敢地迈出了研究的第一步。通过读的搭桥引路,让学生在模仿中掌舵前行,逐步形成自己的文风,慢慢地成为“自由撰稿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