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意欢
长沙财经学校,湖南 长沙410000
【摘要】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文化知识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文化语境的支持。教师应善于挖掘课内外的学习材料,创设课内外的文化语境,创造丰富的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并具备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以湖南省长沙市部分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为例,探讨文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意识;学习活动;中国故事
“文化意识”的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对话和交流中华文化的能力。文化意识的形成是英语学习中不断实践、不断体验、不断反思、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教师必须实践英语学习活动的概念,即在课堂内外创设英语学习情境,通过语境化思维活动使学生获得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和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
一、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分类
学习活动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是指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情境活动、思维活动和创新活动。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都为开展实用英语学习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情境。课外活动的广泛性、丰富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说和使用英语的可能性。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学校文化和家庭文化都能体现和融合中国元素,如传统的学校活动、比赛、节日、英语角活动、英语日活动、英语班(雨天)、英语听力、校园英语广播、英语街、英语集市、英语艺术节、英语电影、英语夏令营、出国留学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成就。
二、课内学习活动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体现。在课堂创造的文化语境中,学生对中外多元文化政策有足够的了解,并认同优秀的文化,这将有助于英语科核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必须依靠教学资源,即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源必须提供反映外国文化的材料和反映中国文化的材料,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主义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的文化知识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主题情境,包括食物、服装、建筑、医药、交通、历史、文学、艺术、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等。这些主位语境是实用英语学习活动的载体。例如:单口相声、京剧、中草药、针灸、中国地理、中国语言、传统体育、中国美食等,教师可以挖掘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设计相关的情境活动,进行扎实的交际练习。它一方面帮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跨文化对话技能的有效发展,使学生能够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2.学校课程。
教师队伍可以根据学校的学术条件、办学条件和当地的文化特点,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开发文化主题课程,供学生选择,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优势。文化“主题课”、“活动课”与文化知识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程主题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中国节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庆祝方式,节日庆典是实践学习活动的有机载体。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节日出现的顺序和节日的时间顺序,组织一系列关于中国节日的校本课程。例如,在中秋节期间,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用英语说出中秋节的起源,并用英语背诵苏东坡的《月亮何时会出现》。你也可以设计中外文化的比较教学。比如说,在介绍七夕节的时候,你也可以和西方的情人节做个比较。在这个比较中,你会发现中国的七夕节更加浪漫和诗意,所以你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并得到一种自豪感。通过分组用英语讲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集市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节日体验感。
(2)中国节气介绍。节气是中国特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节气教学可以与英语专题教学相结合。近五年来,我国高校全国英语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专题练习中,教师应善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创造真实的文化情境。例如,当写求助信来表达主题指导时,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你可以利用一个有趣的春分习俗——“鸡蛋游戏”,激发学生对春分的感知,进而引出课堂主题——帮助李华写一封以“春分”为主题的求助信。以文化为载体,将文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用英语体验、讲述、写作中国故事,充分领会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魅力。同时,用二十四节气英文简介小故事来提升学生对中国农耕文化的理解,提升厚植于乡土之中的文化意识,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者。
(3)地方文化介绍。母语文化是“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有效课堂学习活动载体。无论你是老师还是学生,如果你从局部地区,从侧面,从微妙之处入手,那么参与起来会更方便。对本土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英语知识,而且可以使他们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利于优秀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意识和行为,使文化自信心倍增。以株洲为例,本地文化引入的实用英语学习活动主题有炎帝文化、醴陵瓷、游仙菜、茶陵茶、南车高铁等。通过不同颜色的旅游路线是设置,让学生走近我们的地方传统特色,让他们通过介绍地方特色的方法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三、课外学习活动
1.“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主题教学研讨会。
每学期举办一次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根据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教学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括食物、服装、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的发明创造,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以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等,在教师的指导和活动下,学生可以感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强烈的文化自信。在真实自然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沉浸在文化氛围中,沉浸在文化氛围中,受耳目的影响,受春风雨的熏陶,被滋养,被渗透。文化素养内化于心,表现于精神。课堂作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延续,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文化知识。
2.利用好英语角这个“讲中国故事”的好场所。
有必要避免把英语角变成外教独唱的场所,而要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故事。听完外教的话,他们一定要问问题。透过情境与思维对话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和文化意识。因为他们想要“讲中国故事”,学生在活动之前不可避免地会搜索和验证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因为他们想要用英语说话,学生还必须查阅英语词典和考虑语法。有必要考虑表达方式,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说话的时候,通常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他们会有交流和群体互动。
3.英语广播站。
学校的校园英语广播节目应该允许学生听中文故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文化渗透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地道英语表达。许多学校的广播系统播放这些内容,无论是在早期阅读,或在课间,或在黄昏,学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一些东西。
结语:
实用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一种渗透性、潜移默化、多样化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模式。中西兼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用语是实践英语学习活动概念和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词。因此,教师的工作不是教语言,而是以实践性学习活动为载体,教学生使用语言;教材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生活和文化;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茗涵.“讲好中国故事“要求下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新西部,2018,456(29):83+147.
[2]缪惠莲.艺体专业大学生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00(026):P.84-85.
[3]吉冰冰.新时代青年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之探究[J].当代旅游,2019,000(005):P.1-3.
[4]丁建勇.新时代高中英语教学要讲好中国故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000(009):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