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教育视野中的经典阅读 ——以《易经里的教育》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黄志玲
[导读] 经典阅读对于现代基础教育意义重大,

        黄志玲
        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
        【摘要】经典阅读对于现代基础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荆棘丛生多歧亡羊。本文以《易经里的教育》为例,探讨了在现代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经典阅读的基本原则和可行路径,重点阐释了经典阅读在立德树人、生活引领、相关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等方面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现代基础教育  经典阅读  立德树人  生活引领  易经
        教育目的和功能必须通过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来实现。任何时代,经典阅读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和思想的输出更为快捷便利,却也更容易被散化,被稀释,经典的诞生也更困难。传统经典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现代基础教育不可忽略的重镇。
        长期以来,倡导经典阅读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经典阅读实施却困难重重,收效甚微。深知其义而不得其法,基础教育中经典阅读处境尴尬。如何深化传统经典阅读,开发其课程学价值,是当代基础教育人需要探索的重大命题。陶妙如老师的《易经里的教育》是这一领域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作者在她编著的另一本书《最美易经》的“读法建议”中这样写道:
        《易经》不难,读它时要注意三点:
        一,悠着点。《易经》的有序性很明显,六十四卦首尾相连无始无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宇宙。好的变坏,坏的变好都有一个过程,你得慢慢来,不急进,小步渐进。
        二,变着点。《易经》语言的模糊性也明显。变易、简易、不易是《易经》的核心,变是《易经》的关键,是常态,不变才是瞬间,寻找到不变的规律才是至要。爻辞字少,含义多,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不同,不要钻牛角尖。
        三,舍得点,《易经》的功能性很强,它的每一卦都取象于天地自然现象图景,直接指向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故事,你能从中读懂一卦也会受益无穷,不要贪。
        这一建议可谓深得经典阅读三昧,而《易经里的教育》一书正是这一读法建议的实践版。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里的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经典阅读的最佳范本。循着全书的理路,我们可以归纳出经典阅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一、立德树人,以求其正
        除了构建一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外,教育更本质更重要的功能是塑造一个人健全的人格体系。儒家经典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作为不可更易的政治和道德伦理标准、作为一种刻度而存在的”(张炜《读诗经》P15)。基础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本人格的“塑形期”,在这一时期利用传统经典给予他们以正确的思想引领和道德教化显得尤为重要。将传统经典的这种道德教化功能纳入今天“立德树人”的育人轨道,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譬如深植于儒家传统的君子人格,以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为修身法则,这在当代社会依然是值得提倡的道德人格范式。在解读乾坤二卦的时候,陶妙如老师是这样阐释的:“乾代表阳,代表奋发,代表张扬,代表奋斗。它有一个简体字是这样描述的: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是干,乾卦就是干卦,就是做事情的卦。坤卦,纯阴卦,那就代表隐忍、谦和、收藏,代表一切一切的背后的服务。乾是冲锋。坤是服务。如果又有冲锋的,又有服务的,一个人二者合一,那不就乾坤融合了。”始终抓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义,紧扣“奋斗”和“奉献”二端,引导学生“不但要做乾卦,也要做坤卦,就是乾坤融合,平行向上,人一定要有奉献精神”。这种价值引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困而不困藏妙道”一节中,作者这样解读困卦:困卦是中国第一个研究知识、才力、岗位、资源等多种升而后有困,如何克服困难的记录……困于身的人还有自由生活的机会,而困于心的人却往往只能走一条狭窄的人生路。作者将挫折教育融入经典阅读,结合易理探寻化解人生种种困境的方法,正如佛家的“破执”和庄子的 “逍遥游”,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拓展自己的心界。作者还谈到,儒家讲求“君子慎独”,《易经》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引导学生学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坚守初心,向内探求,这是个人完善之道,也是人类进步之基。
        鲍鹏山教授在《说庄子》一书中讲到“正大”一词,《易经》的思想可谓真正的“正大”——循其正而立身不倚,观其大而能近取譬。经典的意义首先就在于让阅读者在纷繁的价值漩涡中认准人生的方向。
        二、大道至简,以求其真
        在造纸术和印刷术不够发达的漫长时代里,像《易经》这样的少数典籍得以缓慢而持久地存在于历代文化精英的阅读视野当中,成为他们思考的支点和行动的指南。一方面,《易经》从最初的卜筮之书逐渐上升而成为儒家经典并不断层累丰富;另一方面,《易经》以经的身份参与中华文明的建构,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是一部令现代人望而却步的典籍。《四库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易道广大,易理难穷,而易学典籍更是浩如烟海。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经典时,要做大量的简化经典的工作。这种简化不是碎片化,也不是浅层化,更不是断章取义任意曲解,而是立足当下还原经典最核心最本原的精义。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揭示了自然宇宙的一般规律、社会人生的基本法则,反映了人类的某些情感基型。《周易˙系辞》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于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最初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思考、想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总结和提炼,“于是,共有三百八十四爻,表三百八十四各情况,分别与宇宙历程及人生历程中各情况相应”(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P63)正如与《易经》渊源甚深的《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百家争鸣的学说流派,汗牛充栋的研究著作,既成就了这部经典,也遮蔽了这部经典。今天研读《易经》,既要有微观的解剖能力,又要有宏观的概括能力。而立足基础教育阅读《易经》,就是要为之“去蔽”,它要求教育者既要有去芜取菁的眼光,又要有删繁就简的手笔。
        作者说《易经》是一本密码书,它的经部是用二进制编的。以科学精神研读经典,以数学方法解剖经典,让学生得其妙而不觉其玄。作者带领学生用《易经》占卜,并告诉学生,“当占卜具有自觉地目标与可传授的方法时,它就成了艺术。”
        在《最美易经》一书中,作者用最简洁、最精要的语言,对六十四卦作了别出心裁的译解,全书共130页,连同《易经》原文在内不过区区8万字。最美易经,首先是最简易经。所以,她的易经解读,“讲到老师、学生、家长心里去了,就连小学生都听得懂……即使之前没有接触过易经的人听后也产生了学易的兴趣。”抛开纷繁复杂的经义索解,抓住《易经》最简洁、最本原的规律和原则,融入现代教育之中,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经典阅读的境界吗?
        三、融会贯通,以求其新
        经典不是孤立的,它与相邻的领域有着巨大的互通性;经典更不是静止的,它与当下的时代有着极强的生发性。真正的经典具有吐故纳新的恒久生命力,真正的阅读则能不断为经典注入新的内涵与生命。阅读经典,既要有“我注六经”的沉潜力量,又要有“六经注我”的主体精神。能沉潜,则能会通;能守我,则有创见。我们提倡的经典阅读,不是“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学究式研读,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揆诸实践。好的阅读就是既能用经典引领生活,又能用生活注释经典。
        阅读本来是很私人化的行为,但教师的阅读则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公共性,因为教师是经典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好的老师需要将自己的阅读经验与人生经验相互融合,引领学生的阅读与成长。
        在“《易经》连谈情说爱都讲”这一节,陶老师将“咸卦”诸爻形象地解释为一个男孩追求女孩的过程,虽不能说是无懈可击,却是真性情的创见,比起那些掉书袋抄旧说的陈词滥调要更高明,更亲切。对于中学学生恋爱,堵不如疏, “咸卦恋爱论”就是最高明的疏,是对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缺失的性教育与恋爱观教育的完美补位。
        经典中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只有与时代接轨,与前沿教育思想互相生发同频共振,才能对当下教育产生最积极的影响。
        生涯教育是当下基础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本书讲稿最初成于2013年,当时中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尚在萌芽之初,作者就在书中提出了“规划是前行的北斗”这一观点。在“屯卦指明人生路”一章中,作者结合屯卦重点探讨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信息快速交互,事事随时变化的现代社会,拟定和推行规划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认为规划不等同于目标;目标是一个带有明确指向性的事务执行标准,而规划是既有目标又有实施过程的一个程序性方案”,并列举哈佛大学的调查数据予以佐证。这些论述虽不是系统的生涯教育思想,却也开了风气之先,与之后学校在中学生涯教育领域的倾力投入和不俗成绩遥相呼应。
        发现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灵性,是一个教育者的最高使命。在“蒙观往复悟求知”一章中,作者重点论述了个性化教育的内涵。“蒙卦提出的问题是怎样让人自觉成为有德之人”,“人各有类,发现孩子的唯一”,“首先要开启他认识世界的窗”,这些论点与笔者一贯主张的“人人都是人才,个个都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多有相通之处。这些思想在经典中得到印证,在实践中引起回响,经典与教育的共鸣是受教者之幸,亦是施教者之福。
        
        吴晓东教授在他的著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一书中谈及现代派小说的阅读现状:“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传统经典在现代基础教育中也有类似的处境。但是,陶妙如老师用她的《易经里的教育》,用她对经典的解读告诉我们,用生活注解经典,让经典回归教育,在生活与经典的互动中走向幸福,这就是最好的阅读,这也是最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最美易经》 陶妙如   湖南教育出版社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吴晓东  三联出版社
《读诗经》 张炜   中华书局
《新编中国哲学史》 劳思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