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汕珊
江西省萍乡市田家炳中学,江西 萍乡 33700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教育、民国时期的民主教育与解放后几十年的教育改革,教育的目标从教会人知识技能到教会人生活并使人对其生活的社会做出贡献,在目标的不断变换中,同时也是对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未来需要培养怎样的人,社会需要怎样的人,而这些人在最初接受教育时所受到的品德教育那就尤其重要啦!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不过,早在“核心素养”未提出之前,国家对于德育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与升学率、学生道德教育中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像以上列举的现象在我自己读书的过程有着深切体会。即便是在我教书生涯中也颇感到德育教育的空白。
再有,国际上也早就提出了“核心素养”,对其体系进行了研究。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自1997至2005年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动员二十二个国家成员进行了跨国研究。2002、2003年美与英国先后“核心素养”培养项目,2005年“欧盟”也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八大素养……由些可知,国际组织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教育内涵可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个人学习以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1.定义:“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2.内涵: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来阐述它的内涵。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两个方面。人文底蕴又包含人文积淀、从文情怀与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方面。
自主发展也包括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个方面。
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同时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三个方面。
3.意义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校培养人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更具时代性,同时也符合当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如此,核心素养的提出也为各学科提供学科学习的依据。
二、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状况分析
在分析学校德育教育状况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下什么是学校德育教育呢?其实我的理解是比较简单的。我认为学校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组织德育对象在校园内学习使其品德成长,并促进他们在道德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而我国的品德教育早在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思品课,而在小学开设的思品课最为普遍现象是不被重视,导致形同虚设;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更多的是达到知识上的目标而忽略其课程本身重在实践的特点。所以即便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都开设了思品课,但是在德育这一块更多的是“务虚”。
(一)德育教育缺乏系统性,德育内容不能循序渐进
就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所采取的普遍方法有:主题班会、主题研学教育、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与学校主题活动等。教学方式的灵活也为德育教学增加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德育教学不能像其它课堂一样有效完成每一次课的德育目标。每一位老师都知道,课堂上知识授之后我们都会通过各种方法将这个知识点巩固并培养学生的能力,以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而现在的德育课堂通过这多样的方式能有知识的传授但少了对这一道德知识点的理解与道德能力的提升,这只是其一;还有就是每次德育活动会造成德育知识的零散、不系统,不能与其它学科一样,每一次知识点的教授与巩固与对应的能力的培养环环相扣,一个学期或是一个学年学生要在哪些方面达到怎样的目标都非常明确,而我们通过这多种方式的德育教育却少了每个阶段的道德知识点与每个阶段所要培养的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得学校德育教学对学生道德教育落不到实处,有些时候甚至有些被动,要等到学生道德方面出了问题才来想办法补救,这是其二。
(二)德育教育充满局限性,评价方式单一化
为什么说学校德育教育充满局限性呢,评价方式单一呢?
1.为初中生设立了过于理想化的德育目标。比如:要做一个有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等等,像这样的一些要求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是心智还在成熟的孩子。
2.学校德育教育势单力薄,有时只是班主任一厢情愿。无论我们怎样提倡素质教育,但依然改变不了“重智轻德”这一现状。在现在各种选拔都看重分数的情况下,也不怪学校教育只能向分数倾斜,而家长也只是更多的看重分数。而学校管理中又强调“要教会学生做人”,这就使得班主任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抓学生德育教育。所以这样的一场教学中,学生、家长、德育管理层都不愿花更多时间来参与,班主任更多的时候是孤掌难鸣。
3.我们现在对于德育的考查方式主要是来源于对德育教育中这一知识点的识记,而忽略了德育考查重在实践的本质。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认识了并识记了,但少了学生运用这一知识点去面对现实生活所遇到的道德问题,缺乏实践的德育教育是不能落到实处的。用书本知识的考查评价学生品德系统是不够科学的。
(三)学校德育教育过于功利,达不到预期效果
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就是指只强调外在的价值而忽视内在的育人的价值。育人的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并非一朝一夕,一次班会、一个主题活动、一次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等等,像这样的课堂与活动更多的是关注一群学生、一个学校,但忽视了个别的人在此种活动中的收获!
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与政治形势联系紧密,在这里并不是说学校的德育教育不要与国家大的政治形势相联系,只是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要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把国家的大的政治目标换为某一年龄阶段的德育目标,逐一实现。中学生,只有在反复不断地认识、训练、强化中才能将道德知识转换为道德能力来影响自己的生活。
三、核发素养下的中学德育教育设想
(一)中学德育教育内容的设想
七年级是初中时期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在身体、心理上都有着明显的变化。独立意识增强、自尊心增强、有时会盲目崇拜,遇到挫折时又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德育教育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以下的内容:1.自立、自尊、自信2.尊师友爱、尊重他人3.珍爱生命。
八年级是初中阶段中的一个转折点,随着在七年级自我意识的增强,八年级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期,对老师与家长的教育不像七年级时那样容易接受;还有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脾气也大,所以八年级开始强制性教育对他们起不了多在作用…… 其实,他们还有很多的特点,这里就不一一举例啦,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德育内容:1.批评与自省2.宽恕与赞赏3.接受挑战4.抗压抗逆。
九年级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是他们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叛逆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大致可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设置德育教学内容:1.敬畏规矩,尊重生命 2.我的理想3.自我行为管理4.我爱我的祖国。
(二)具体课程安排与实施
七年级德育具体课程:1.自立、自尊、自信方面具体课程有《告别父母的“爱”》(自立)、《请别说出我的“秘密”》(自尊)、《一个舞台》(自信)。2.尊重师长、尊重他人方面课程设置有《课堂内外》(尊重师长)、《请你捡起那把扫帚》(尊重他人)。3.珍爱生命方面的设计课程有《我想当“英雄”》、《远离“垃圾人”》。
八年级德育具体课程:1.宽容、自省、赞赏方面具体课程有:《今天,谁当值》(宽容)、《我当班级QQ管理员》(自省)、《落选了》(赞赏)。2.接受挑战,抗压抗逆德育课程具体安排《找到学习方法,迎难而上》、《愿望》(接受挑战),《认真对待每场考试》、《快乐家族》(抗压抗逆)。
九年级德育具体课程:1.我的理想方面具体课程有《人生岔路口》。
2.敬畏规矩、尊重生命方面具体课程有《2020年初,我们遭遇新病毒》(敬畏规矩)、《走近大自然》(尊重生命)3.我爱我的祖国方面具体课程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的名字叫——中国》。4.自我行为管理方面具体课程有《不一样的责任》。
(三)德育课堂的设想
传统的德育课堂是以说教型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内在的接受动力。根据我多年教作文的经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才能抒写最真实的感情。所以我想尝试把这种方法用到德育课堂,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用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接受。这样的话,参与程度不同、体验也就不同、收获更会不一样。下面以七年级“自立、自尊、自信”单元为例,来谈谈我的德育课堂的设想。
第一,展示目标:1.明确七年级学生可以独立,减少依赖的需求。
2.独立需求与父母过分关心之间的平衡。
第二,教学过程:
1.提问:每个人至少列出五件能证明自己可以独立的事情。
2.班级分享,找出七年级的我们有哪些事情可以独立。
3.具体过程(阅读故事,分小组讨论)
附:故事资料
小君与小美是好朋友。小君非常羡慕小美,因为小美的事全部是由自己做主,特别是假期可以梳流行的发式,穿很潮的衣服,背自己喜欢的背包……想想自己,从吃饭、穿衣、发型、交友、出门每件事情父母都要叮嘱几番,她觉得很心烦。小美对小君说:像你爸你妈这样不放心,其实你应该早早地对他们说“我已经长大啦,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不要事事不放心,事事叮嘱。”于是小君就与妈妈说:我长大啦,请你们不要总是把我当小孩看。”可妈妈却说:“你吃个饭百大人盛,出个门也总是丢三落四,还有……”小君被妈妈说得无法反驳。在接下来一段日子里,小君特别不开心,她总是想着要做些事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啦。
讨论问题:
1.假如你是小君你会如何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样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啦?
2.假如你是小君的父母,你会不会接受小君的建议?如果接受又该如何引导女儿的独立成长?
3.生活中,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孩子自立与父母过分关心之间的问题。
第三,成长收获(学生独立完成)
第四,附名人故事(课后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
郑板桥,清代画家。据史料记载,他52岁才有了儿子,不过对于儿子的教育他一直秉承言传身教的准则,从不溺爱儿子。就连自己将要病危的时候也不忘教育儿子。
这天,他病情恶化,所有人都担心他。他却让儿子来为自己做馒头吃。儿子犯难了,因为不知道做,但为了满足父亲的最后一个愿望儿子只得硬着头皮答应。
儿子从来都没做过馒头,不知从哪下手,站在那里干着急。后来,郑板桥又让儿子去找厨师,看厨师的做法,但不能让厨师代劳。在厨师的指点下,儿子终于将馒头做成了,可郑板桥也离世了,没能吃到儿子亲手为他做的馒头。儿子悲痛欲绝,看见茶几上面父亲留下的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看着父亲留下的遗言,儿子终于明白父亲临终前让自己亲手做馒头的原因:就是为了告诉自己今后一定要自力更生,做一个自立之人!
以上所涉及的初中德育内容与德育课堂的设想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还远远不只这些方面需要教育引导,还需要社会给予学校更多的正面力量与支持。核心素养不仅仅只是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出了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终生的人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让教育工作者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只要教育工作者以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长为根本,不忘初心,德育教育定能指引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北大人文课》 田维强主编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