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思路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刘林韬
[导读] 创新与创业教育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刘林韬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541004
        摘 要:创新与创业教育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文章将创新教学与现有的高中教学模式相结合,对通识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课程体系、业务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模式;人才能力培养“

        “大众创业、大众创新”是中国的发展愿景。通过群众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做出贡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依靠人才,发展和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创业。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联动发展,注重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与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因此,从人才内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来看,将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相结合,成为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内高校已经进行了几年的实践,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
        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从社会总体情况来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普及性仍有待提高。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11所高校的相关课程在学校中不到一半,甚至已经在高校中开设,也存在着教学科研流于形式的问题,经常发生在学生临时抱佛脚报告成绩时,随意应付老师,教师不允许学生补考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创新的创业教育观念付诸实践。
(二)创新创业内容有待更新
        创新与创业教育必须注重“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落后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制约创新和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国内一些较早开设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在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中,课程类型相对简单,大部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教学内容比其他高校更为陈旧。同样的教材已经使用了很多年,而且内容只是基于入门知识。相关课程重视理论教学,缺乏相应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与社会实际发展趋势脱节,导致“闭门造车” ,创新相对落后,内容创业教育。
(三)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基本都没有接触过社会,虽具有很高的创新创业热情,但由于缺乏工作和创业经验,缺乏实践机会,所以往往对冒险进入社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培训、培训和实践,同时,教师应在有经验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

然而,大多数高校在教学中缺乏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缺乏能够提供相应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大部分创业教育教师是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然而,对于如何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业教育,却缺乏专门的研究。有时他们教学的目的,甚至是为了配合学校本科的教学安排,因而未能达到较高的教学质素。
二、通识教育模式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科和理科两门学科来积累广泛的知识,具有多维知识和素质结构。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过程中,更有必要通过探索普通教育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和创业精神,培养创业人才的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帮助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指导的课程。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应该是这门课程的精髓,应该纳入课程的每一章。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人”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模式上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使教育主体思维活动力有限,使学生最终只能记住党在课堂上的方法、技巧,但面对实际的就业问题仍然不行。
(一)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实现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学校为主在通识教育模式下推行创新创业实践教 育,形成以“立足校情、突出特色、共享资源”为原则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保障,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的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使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从分散管理向集成管理转变、课程体系由重 视单一专业能力培养向重视综合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内容由单独设计向综合规划的转变,从而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原有的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识教育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博学与专业的结合、面向社会需要、强化理论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科学技术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与实践能力、创新与研究能力、实践与发展能力作为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规划,积极推进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与企业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培养、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科学综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和总结,才能形成一种适合高校培养模式、具有高等教育培养特色、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模式下,通过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扩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永生, 马利, 李姝琳,等. 通识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 高教学刊, 2018(4):40-42.
[2]冯小录. 通识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J]. 中外企业家, 2018, 625(35):179.
[3]杨磊, 单立勋. 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识教育课程教与学的探索与实践[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9(06):6-7.
[4]张蕾. 大学生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初探[J]. 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9, 000(006):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