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行”高效课堂,课堂“立”德育风貌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与德育的相辅而行建构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王菁
[导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

        王菁
        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品德,是有意义生活的核心。是让儿童发现人之为人,我之为我,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德育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生活的幸福和过美好生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教育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品德,是有意义生活的核心。是让儿童发现人之为人,我之为我,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德育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生活的幸福和过美好生活。因此,就需要让教育回归德性,让德育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时候,课堂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和可能。开课的导入大多能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教学题材、案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在进行开课思索时,多从学生作为城市的主人,让学生融入社会,和他人相互帮助,这样学生也能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自豪感,树立主人翁意识。
        如:三年级上册《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一课。课前五分钟,我让全班玩“开火车”的游戏,用一句话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我喜欢熊猫;我喜欢小狗;我喜欢胖嘟嘟的小猪;我喜欢……简简单单的游戏,络绎不绝的喜欢,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中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关心,并且能在课前心中孕育了想要画出最喜爱小动物的愿望。
        二、作品示范,目标落实
        课前的情感激发和德育的渗透为孩子们的学习种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课中的作品示范我则“点亮孩子们学习的道路”,为种子的生根发芽浇水、施肥。
        (一)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立足学生实际,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由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状况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我们尽量要让小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在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传递信息的概念:如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现场直播、我们学习用的书、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提示学生这些用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如: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这些既为信息技术课堂上孩子们应该了解的典型事例,也能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燃升起十足的民族自豪感。
        (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立足学生思维,让学生明晰“怎样做”。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初步欣赏,感知目标。看了这个作品,你能使用已经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出来吗?这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常说的一句话。观察是制作的基础。观察仔细,研究透彻是制作优秀作品的前提。而这时,这样的对比观察其实在很多中国的软件和国外的同类型软件比较中能清晰的感知,如同样的文字处理软件”金山文字”和“word文档”就是同类型的软件,对比处理中国自己的软件和外国设计研发的软件从中发现,中国研发的软件更多考虑到中国人的使用方式,也能有一些专用于中国特殊的一些文字习惯,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了解细节的感知是中国民族信息产业的关键。
        2、分段查看,了解程序。苏赫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室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分段查看,了解程序引领学生将观察感受到的作品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反复观察,仔细查看,让学生对作品的制作方法和已有知识的加工处理进一步思考。这样的“查看”降低了难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奇思妙想,自由练习。学生通过前两个过程的观察、查看、理解,一定有了属于自己的操作想法。想象是思维大厦的基础,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课堂插上想象的双翼,就会飞得更高、更远。学生伴随自己的“奇思妙想”,自由动手操作验证想法,并由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提出问题,全班互动
        课上的指导,让学生的电脑操作习惯和方法越来越娴熟。“提出问题,全班互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提出动手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班解决。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互助,全班交流完成新知识的获取和运用。
        操作步骤: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围绕难点学习目标探究学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2、学习小组交流前,小组成员可先独立思考,上机操作,然后相互介绍自己的实践结果,相互讨论,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
        3、解决方法最有效的小组可以选出代表进行全班操作,全员解决。
        在各班分配好小组,选定小组长,建立学习模式,让孩子们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制定一帮一、一帮多的学习模式,带动集体进步,每学期教师还会定时评选出优秀的小组,并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王世铎.《涂尔干儿童利他主义的特点及其德育启示》.教育评论
        2017年01期
        [2] 王吉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J] .龙源期刊网,2009年第1期.
        [3] 苏赫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