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福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省柳州市545000
摘要:为适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才需求取向的多极变化和教育文化产业竞争日益严峻的强势挑战,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必须加速推进多层面的综合改革。在战略选择上,必须制定国民教育取向福利化、教育责任主体社会化、学校发展模式差异化和教育经济产业化四大基本国策。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in order to adapt to 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 of the multipolar change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education culture industry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severe challenge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must accelerate multifaceted comprehensive reform. On the strategic choice, must develop the national social welfare,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subject education orientation, school development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 four basic national policy
关键词:国民教育取向,教育责任主体,学校发展模式,教育经济产业化
作 者: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沈新福,高级工程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教育社会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市场机制驱导下社会公共服务的逐步转型,以及国际教育资源主体的大量涌入,教育多元化、层级化态势渐趋强劲,教育规模化扩张急剧膨胀,教育延伸服务业成长迅速,但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成就与社会业界对人力人才技能的应用需求反差也同步增大,与人们求学谋业愿景预期的相对落差更是日见扩大,教育同业市场的无序竞争普遍激烈,教育社会公正倍受多方关注,要求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社会呼声空前高涨。
实现教育社会公平、发展环境优化、监管体制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调适、教学服务模式转型、技术装备配置跟进以及教育人本产业扩张等综合性改革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使命与紧迫任务。在此时代背景下,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只有大力推进多层面的综合改革,才能有效应对当今世界性的教育竞争与挑战,为加速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实现国家的富强构筑坚实的人才支撑基础与智力保障基础。
在发展战略国策选择上,应逐步扩大和提高国民教育的公益性福利,切实强化教育服务的社会协同责任,锐意创新学校教育发展的特色性适宜模式及其科学的监管机制,不断加快并壮大教育人本经济产业,以全面激发当代中国教育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大势、更好地支撑并推展国家创新型战略的内在活力与国际竞争能力。
下面就国民教育取向、教育责任主体、学校发展模式、教育经济产业化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国民教育的福利化
伴随社会公平规律作用下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当代国民教育逐步与以市场规则为导向的充分性竞争行业或领域普遍渐行渐远,而受国家发展需求规律、社会公正驱导规律和人才成长关联规律的作用,国民教育的性质、地位与功能更多地显现出人权均等特征。
以公有学校为主导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形态的社会化教育全面普及,受教育者从贵族精英、中产阶层推展至大众平民直至全体国民;而当今科学技术的迅异发展在不断改变人们日常生活条件与生产方式的同时,客观上也日益强化了人们对生存知识与生产生活技能的学习需求。
国民教育的国家原则、公益原则与福利原则正普遍为现代化国家所遵循和施行,教育福利更是当今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国民共享的第一发展性人权。作为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政权基础和权益主体、服务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受教育是国民大众最大的发展性人权和最普遍、最主要的人生诉求,教育的人权福利只能随着国力的增强而不断增进和提高,绝不能盲目削弱或忽视偏废,即国家对从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教直至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国民学历教育或从业教育,只宜逐步实现公办学校免费就读的福利共享化、际遇公正化和机会均等化,其它非公办学校则相应承担为受教育者提供必须履行的公益性或慈善性法律责任与社会义务,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规定与必然要求,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人本主张和实际举措,更是广大国民普遍期冀的迫切愿望。
为增进国民教育福利,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举办相当规模的公办学校,以满足社会大多数基层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子女的求学需要;同时适当发展民办独资或股份制的私立学校作为国家公办教育的必要补充,以提供并激活学校教育多样化的社会选择。国家对两类学校赋予同等的法人地位,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实行公平的办学准入,但切合实际地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严格进行教育分类管理,确保学校向学生提供事实上存在的差别化教育服务的同时,科学制导学校端正明确的福利性、公益性或慈善性办学取向,即公办学校必须严格履行国家为国民提供免费学历教育或从业教育的法律责任,非公办学校在充分尊重国民自愿选择权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履行举办以公益性或慈善性教育为主的法律责任与社会义务,严格按保本微利或非谋利原则为入学求知者的学历教育乃至从业教育提供尽可能多而且尽可能好的惠民教育服务。
二、教育责任主体的社会化
在当代,教育是知识传导、偏好培养、智力提升、技能训练和人格美育的综效性社会化过程。受教育不仅是个人从业谋生的现实需要,更是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强大的战略需要。未成年人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性教育,青少年是家庭人、社会人、国家人和地球人的未来人,可塑性强,受社会影响度高,抗诱惑性“病毒”能力弱,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教育已不能完全制导其人格健康发育和茁壮成长。
只有公正、公平、公开地将国家和全社会对教育赋予的沉重责任据实分解到不同主体,才能有效优化青少年成长必需的社会育人环境,切实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和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并实现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创新型发展。教育责任主体社会化,主要是国家通过对不同教育主体赋予不同的教育责任,严明其法律、道德、纪律惩戒,实行不同的法治规束与时效监管。
三、学校发展模式的差异化
在信息爆炸、知识激增的新形势下,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来源广、学习业务技能的方法新、成才择业志愿的目标诉求异,学校教育的发展模式,包括专业设置、教师素质、教学方法、课程择定以及学生招选方式、培养目标、考核手段、智能评价等办学行为,显然均不能简单苟同或完全拘泥于传统教育的既定成俗。不同层次、专业、特色的学校应积极探索并选择确定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特别是高校与职校的招选标准和育人方法更宜个性化,以培养并造就社会需要且受业界欢迎的不同人才,这就需要学校教育模式全面走向差异化发展。
具体措施有:
第一.实现学校教育模式的差异化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科学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的宏观性长远规划。
第二.区别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别,以行政引导和市场配置的互补推进,动态性优化社会教育资源结构。
第三.完善违法责任明确、执法主体明确、究责规程明确、惩处量幅明确的教育法规体系。
第四.依法严格限定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主体责任和公共行政权利,注重分类管理与公正约束,严明规范并监管各类学校的教育竞争行为,特别要严厉惩处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不懈营造学校教育发展的优良社会环境。
第五.赋予并实化学校独立法人地位的办学自主权,必须独立自主拥有的教师聘用权、学科缔创权、专业设置权、学生招考权、课程选择权、设施构建权、财经运营权等关键性核心自主权,实行教师与学校、学科与专业、规模与设施、生源学校与招选学校、学生与家长等多元参与互动的市场配置和自由选择,摒弃多年来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错位越位式地独揽统包和僵控死管,切实提升学校法人主体应对教育市场竞争的自组织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确保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国民福利的基本要求和本质体现。差异化发展并非无序失范地支持学校极端自由化、畸形化甚至霸权化,不论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福利性与慈善性时刻要求学校对国民承担的社会责任永远是第一位的天职,学校必须依法、守规、诚信、公正、创新地透明化办学。保障教育公平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要求政府公共产品的政策公平,当前要重点革除中国积淀几千年的封建官僚行为及其陈腐陋习,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创新政府推展教育科学发展的公共服务产品、方式和机制。
其次,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规则与监管行为公平,必须坚决杜禁倚教营私的妄举劣行,严厉惩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部门主义、团体主义等传统组织性或集团性偏私行为。
再次,要求学校对受教育对象的无歧视公平,真正把高职教育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的地位,把学生看做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
第二.要有激励特色。
大力营造素质性、综合性、实务性、创造性、创业性教育的社会氛围与环境条件,强化学校教育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品牌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美育特色、文化特色、环境特色等发展优势的改革创新,支持不同学校培育以张扬办学个性为目标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分门别类地开放学校招考准入,让学校在接受社会广泛监督的公正透明中独立自主地不拘一格招选师资和生源,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选择适宜性学校求知就读,为更好地让偏向性、潜质性、卓异性学生自主成才或以学兴业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更多地引导并组织开展学校接受职场业界评判与检验的社会评价活动和接受学生、家长评议评判的公示听证活动,确保不同学校概能严格自律地强化专业质量建设和人才培育标准,使之能尽快充分适应和自主应对日趋激烈的外域性乃至国际性生源需求竞争、人才市场竞争与教育发展竞争。
四、教育经济的产业化
在全球市场经济的挑战、冲击与渗透中,当代教育人本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态势同样锐不可挡。教育作为人们社会生活及其精神再生产与知识传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孕育市场,也引发竞争,更推进创新,活跃经济,日益令人瞩目的教育人本经济正在加速崛起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的第一产业──教育产业的劲军强旅,已勿庸置疑。教育人本经济产业化,不论是否承认抑或是否倡导,它仍然以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茁壮成长着,如何因势利导、因国制宜并公正良善地推进教育人本产业,这不仅是国家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发展职责,更是各级各地及其相关行业部门科学培育教育市场、深广开发教育资源、严明强化教育监管、全面优化教育服务行为、加速壮大教育人本经济的重要明智举措。
具体措施有:
第一.高校科研创新产业化,即高校科研机构、实习基地与实验产品的创新式产业化。
没有这种创新式产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科研行为将会在远离社会的孤立系统中日益误入形式主义的穷途末路,高等教育积淀丰厚的人才资源、知本资源与创新资源及其开发潜能就会在无声无形中浪费耗损。
事实上,这些年来从校办工厂和科研院所、事务所等经济实体中孵化衍生直至成长崛起的企业和产品不甚枚举。核心是要营造能更好地促进智力知本及其物化成果价值实现的优良环境,激励广大高校科研人员在精心教书育人之余能更好地结合社会市场需求,更充分地发挥创造智能与潜能,创新知识,发明产品,振兴产业,实现市场需求、专业技能、资本产权和社会资本及其它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使之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中坚力量。
第二.校园服务保障产业化,即学校教育后勤服务保障资源或资产的限定性产业化。
在办学方式方法上从传统型加速向现代化转变,由过去大而全的封闭式学校向开放型、关爱型、服务型、助导型、创新型学校迈进,将学生教学管理与生活服务适当分离,严格配置社会优良经济资源参与、补充或协同学校校园服务,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优化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学校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的必由之路和有效保证。
结束语
曾经,中华民族悠久的古代教育和优秀的教育文化光彩夺目。今天,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正面临着世界性的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只有切实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审时度势,才能全面开拓中国未来职业教育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彭汉庆,吕全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2.胡慧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期
3.胡延华,《职业时空》?2006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