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励志思想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卢安英 贾子颖
[导读] 苏轼《前赤壁赋》是千古名篇,有人认为含有苏轼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的思想,本文从文本入手分析,却发现该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积极乐观、追求理想、享受生活的生命励志、生活励志和工作励志思想。
        卢安英  贾子颖
        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  
        【摘要】苏轼《前赤壁赋》是千古名篇,有人认为含有苏轼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的思想,本文从文本入手分析,却发现该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积极乐观、追求理想、享受生活的生命励志、生活励志和工作励志思想。
        【关键词】《前赤壁赋》  励志思想   体现
        励志思想是通过寓言、故事、说教等形式唤醒个人内需动力,并为之付出积极劳动的思想,不仅仅能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能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进而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难得的“全才”,他的思想深受儒释道影响,但他不禁锢于一种思想,而是会因地制宜地因生活而取所需。纵观苏轼一生,虽然多次被贬,即使生活和工作都处于困窘之中,但他总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用豁达的胸襟区容纳、接受常人难以渡过的苦难。当其处于仕途顺境时,更是忘我的工作,将自我完全置身于国家、人民、朝廷之中,无论职位的高低,无论权力的大小,只要能为国家、人民、朝廷多做一点儿贡献便好,他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等等就是明证。可见,在苏轼的生命字典中好像从来没有消极颓废的字眼,反而,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境都是一种励志工作、励志生活、励志生存的振奋人心的顽强不屈的昂扬斗志。
        苏轼正在自己仕途春风得意之时遭遇了人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开始了自己人生由顺境而逆境时的第一次贬谪。他在捡回一条性命之后而被贬到湖北黄州作团练副使,且“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与其说是个职位低微的官员,不如说是一位受当地官员监视居住的“流放犯”。但工作上的不顺并没有打消他生活上的洒脱。此时苏轼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幸。
        有了暇余时间的苏轼前后两次游览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写下了“两赋一词”的不朽之作。其中《前赤壁赋》,有人说含有某种消极悲凉、哀怨无奈之愁,但我从这篇文章中却看到的是一种不拘泥于世俗,不为工作所累,不因挫折而沮丧的对生活依然欣然接受的振奋人心的顽强生活的精神,这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励志思想,特别是对于今天自杀频繁的轻生人们来说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励志教育。
        《前赤壁赋》的行文线索可以用“乐—悲—乐”概括,第一部分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和御风“登仙”的超然之乐,此时的苏轼已经完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大自然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面对如此美景,苏轼歌而咏之,游览之乐尽收笔端,欲仙之美了然可见。当苏轼忘怀高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虽然含有作者对“美人”思而不见的怅惘和失意,但难以掩饰作者对理想和美好事物追求的决心和意志。当其友人“倚歌而和之”,将箫声吹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时,苏轼的反问便是不赞同所处其境却悲伤的明证。当其友人进而解答苏轼“何为其然也”的疑问时,文章从古今人物对比中感慨“人生无常”之悲;又从“江水与人生”对比中抒发“人生短暂”之悲;进而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流露出“功业难就”之悲。给人的感觉苏轼的友人好像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甚至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但从他列举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可见他对历史英雄人物作为榜样目标的冲动;他列举“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可见他对融于大自然生活的潇洒幸福之感;他列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见他对浩渺无限生命的向往;他列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见他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即使“知不可乎骤得”,他也没放弃追求,反而是越挫越勇,一个“骤”字可见他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内心渴望,甚至在最后不得不承认理想难以实现之时,他依然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现实生活的大自然之中。可见苏轼的友人并不是那种被虚无主义和消极的人生观充斥的人,反而是对理想、对功业、对生活、对生命具有强烈渴求感,并为之不懈努力的执着之人。有学者说此时的苏轼友人其实就是苏轼本人。通过对《前赤壁赋》第三段的分析,不难发现,苏轼友人的骨子里一直在流露着苏轼的特性。因此,此时的苏轼友人其实就是苏轼本人,一个对生命、生活、工作具有强烈追求向往的人。
        文章第四段,作者以江水与明月为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释万事万物的变化特点。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与人类都是无穷尽的,根本不用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也就没必要“哀吾生之须臾”了。这体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展示出他多角度看问题的灵活性,因此,处于逆境中的苏轼,反而更能体现一种豁达、超脱、开阔、乐观的性格,给人一种绝处逢生、绝地反击的顽强生命力。接着,苏轼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想去总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他说,万事万物都各有其主,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强求,这告诉我们,人类不要做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而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可以让人类“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并且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是自然界的无尽宝藏。可见苏轼认为,人生在世,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而要做应该做的事。“宜”变成了他做事的标准,只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就是“宜”,反之,不做。因此,根本没有必要为眼前的所谓的“不顺、逆境”而哀怨,反而要开怀接受,去享受眼前的自然美景和洒脱生活。于是乎,一位超脱世俗、忘乎自我、潇洒如仙的诗人在江上、舟中睡到天亮。
        由此可见,《前赤壁赋》中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苏轼积极乐观、追求理想、享受生活的生命励志、生活励志和工作励志思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