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小强
安徽省马鞍山市东苑小学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学校举办统编教材优质课评选,内容指定为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很多老师积极备赛。起初,我听了三节课,分别是《肥皂泡》《小虾》《小真的长头发》;接着,我看了两篇教学设计,分别是《童年的水墨画》《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听完课,看完教案,我从同事那里借来了教材翻看了一下,我真的很喜欢统编教材!最喜欢的莫过于,那些大大方方出现在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你看看,教材给出指南,告诉你应该教什么,你只需思考怎么教。
与新教材相比,我们用老教材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教什么。老教材虽然有单元训练点,但大部分没有明确指向,让我们无法把握教学内容。以六下第四单元为例,教材指出“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把握主要内容”从三年级开始指导,学生现在应达到怎样的要求,或是学习什么新方法不得而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样具有普遍性,学习哪些新方法不得而知;“关心人物的命运”,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如何体现“语文味”不得而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吴忠豪教授曾说:“语文课要以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语文教学应该夯实本体性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他们都在提醒我们,要以教材为例子,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令人惊喜的是,统编教材顺应时代的要求,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很快,“语文要素”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可以说是教材史上的一大突破,真正突显了语文的学科性质,保证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不是上成思品课或科学课。教师不用再困惑,以“语文要素”为抓手,展开有“语文味”的教学,这怎能不令人期待?俗话说,方向对了,再慢也会到;方向错了,再快也是无用功。
何谓“语文要素”呢?我特别欣赏李竹平老师的分析,“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这样一来,它的内涵就清晰多了,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这是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要素,实现从“教语文”到“学语文”的转变。
这样想来,“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点。不过,防止进入“唯语文要素”的误区,一味枯燥地学习语文要素,就会变成机械的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不仅“有意义”,还要“有意思”,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品味语言的精妙与情味,在语言文字里走个来回,真正实现“得意”“得言”“得法”。
有意思的是,教材想尽一切办法,引起教师对语文要素的重视。不仅单元导语开门见山,文中泡泡、课后思考题、语文园地还多次提示,生怕老师们看不见。那老师们能看见“语文要素”吗?
一位老师执教《小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小虾的样子,体会小虾的有趣。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里点明关键语句的两种形式以及不同位置。两相对照,老师对语文要素真的视而不见!
落实语文要素一“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建议教学调整为:
1.初步认知:复习《花钟》要点,有时关键语句能概括一段话大意,有时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进行概括,请学生运用方法自主概括第3自然段大意。
2.强化认知: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小虾的有趣,不断回读中心句,体会关键语句的作用。
3.扩充认知:与《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对比,发现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
落实语文要素二“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建议教学调整为:
1.品味语言: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的生动,体会缸里小虾的有趣。
2.感知变化:前后对比,静心默读,小组讨论小虾有什么变化。
3.梳理变化: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由悠闲,再到生气,再到激烈,学习作者抓住动态变化来写实验过程。
4.抓住节点:找一找,小虾们为什么会有后面的变化,拎出“要是”“如果”关键词。
5.语言实践:播放一段动态视频,围绕“缸里的小鱼十分有趣”,按实验过程写一段小鱼的动态变化。
一位老师设计《童年的水墨画》,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分析句子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情感,每一首诗都教一点,每一首诗各自独立。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课后提示“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里点明理解句子的方法。两相对照,老师对语文要素还是看不见!
落实语文要素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建议教学调整为:
1.学:以第一节为例,选择难懂的句子教方法,学习向别人请教、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借助资料等方法;
2.扶: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以第二节为例,搭建方法的扶梯,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阅读方法过于抽象,搭建扶梯便于学生掌握,示例如下:
(1)向人请教:我向 请教,懂得了 ;
(2)联系上下文:我读了上文(下文)的 ,懂得了 ;
(3)联系生活: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懂得了 。
3.放:以第三节为例,学生自主选用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落实语文要素二“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阅读要为“写”打好基础,建议教学调整为:
1.语言感知:在理解难懂句子的基础上,说说小孩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语言品味:围绕描写人物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蹦跳”“钻”“欢叫”“斗笠”等,体会孩子活泼可爱的特点。
3.语言习得:结合学生回答,学习通过声音、动作、外貌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4.语言实践:仿写一段童年生活场景,抓住声音、动作、外貌,体现孩子的活泼可爱。
当然,语文要素可以分开落实,也可以有机融合,视课文的特点或课时的特点来安排。不变的初衷是,教学从语文要素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习得的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语文要素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体现的是一课一得的理念,循序渐进构建宏观的语文学习系列。只要依托教材稳扎稳打,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呢?别对“语文要素”视而不见,否则会错失统编教材满满的诚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