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姝卿
柳州市柳石路第三小学 ?邮编:545006
摘要: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水平有限,因此教师针对小学生的教学和管理一定要多加关注和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价值,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展开学习,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实现深度学习和思维碰撞,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科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探究
引言: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理念,走出传统教学思维的弊端,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出改变和创新,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学习和研究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融入让其在教学中能够发挥价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引导学生逐渐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在学习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自律性较差,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加细致和深刻的了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学生会更愿意主动与教师展开讨论,对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让学生不要将思维局限在课文表面,而是要深度理解课文内涵、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等多方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一些交流讨论的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思维上的交流,促进学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来实现课堂上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可以在交流学习中针对一个问题展开研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好语文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础能力,因此针对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生活化情境式基础你切必要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将学生代入到一个熟悉的环境中,降低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部编版《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视频,通过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些因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产生的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等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不保护地球会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从这些生活实际案例中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不要只学习课文的表面内容,更要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创设问题化情境
问题化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激发思维,因为学生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够不断发散思维,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只有不断经历这个质疑、探索、求知的过程,才能够不断地成长,促使自己的思维越发活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予鼓励,并帮助其解答。例如:在部编版《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备课时适当留白,并且设计相关问题,为创设问题化情境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举例说明。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在讨论中互相提问并思考回答,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表演化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一种新鲜有效的方式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设表演化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例如:在部编版《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现代文的语言形式,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表演出文本情境,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要仔细观看,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提问,既能够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形式下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下,社会各界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价值,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来为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教学指导,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能够起到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彩云. 探究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 明日, 2019(24):0367-0367.
[2]韦远明. 创设创设情境教学法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8, 000(013):P.17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