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余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中心学校562105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做出了更多的目标要求。在整体教育当中,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透彻理解与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意识培养。在此大背景下,在当前小学阶段,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和学习吸收能力最为活跃的阶段,开展对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本文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习惯。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数学作为学科教育的基本学科之一,其学科内容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的应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小学数学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与建立数学学科思维的启蒙阶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对学生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以及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意识与习惯对学生的后续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在当前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阶段,从小学阶段就重视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数学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以及让数学实践应用的发展推动社会科技的进步,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下文笔者将从自身多年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出发,浅要分析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由此为基点阐述相关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正文】
一、理清现状,分析成因
小学数学学科对学生的培养从基础识数、计算知识出发,逐步深入到对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最后渗入到对学科思维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教育阶段的培养重点仍旧是对学生的数学兴趣与对数学学科的系统认识。通过这种培养,使得学生建立学科思维并能够将其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进行应用。此同时,在当前小学数学考核中,也以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主。数学作为偏理科性的学科,其学习与应用对学生而言是基本生活能力与智力开发的培养;对社会发展而言,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进行其他学科研究的必备基础能力,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及思维的应用,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目标也是以这种社会实际需要为依据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其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要求,应用类题型在小学数学考核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且难度也逐步加深,从浅层次的计算应用到深层次的以学生逻辑思考与生活实境相结合为主,计算为辅的应用题型考察。如在之前的考试中,我们常见的题型都是类似“桌子上有5个苹果,桌子下有8个,小明从桌子上拿走3个后,一共还有多少个?”这种简单的数字应用计算,而现在更多的是类似“两人相对出发,已知速度和总路程,求相遇时所用的时间”这种实际性更强、难度也更高的题型。
通过长期的教学观察,我们明显发现许多学生在应用题型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也影响了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发展。下面笔者将阐述在这一过程中,当前小学数学应用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存在着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现象,尤其是在数学考核中的应用题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点应用错误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应用题型上得分普遍较低,并对此产生了消极的学习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其二,是学生缺乏应用意识,这就导致有的学生知识会了,但一旦涉及到做应用题,就会分析不清题意,从而产生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当前的教育虽然主张的是素质教育,但在真正地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并未落到实处来;尤其是在当下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里,应试教育仍旧是实际主流,在这一影响下就导致在数学应用教育里,我们通常是将应用题划分归类成题型来让学生背记,即将一个本是灵活性的问题又变成了理论性的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这种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
最后一点则是当前的小学数学应用教育里其实质上还是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并且将“应用理念”彻底“题型化”。即将教学的主要形式设置在课堂,课后则主要以题目练习为主,而缺乏深入生活实际带领学生进行实际应用,也忽略了实际数学应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而在实际体验当中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应用兴趣与应用能力的需求,进而也没有在这一过程中达到真正地实践与应用意识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
二、明晰意义,阐述策略
应用意识与习惯不仅针对是数学学科更是针对所有学科提出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旨在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非纯理论性的教育培养。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前苏联的教育体制影响在数学学科上一定程度仍旧存在着以理论推导为主的教学特点,然而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综合性、应用性的人才是社会极其需要的。即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后,能将这种知识应用在社会实践、科技发展当中,而非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数学学习完善自身的逻辑思维以及学习到新的认知社会的方法,这也是数学应用的一种。即这种数学应用的学习起于数学学科但实际上是广泛应用在各个方面的。而针对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其事物、行为学习的认知规律,对其应用意识与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五个由浅入深、加以兴趣激发、自主性引导的方式展开。
从情境创设开始,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还是根据一些情境创设出发。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采用动画的形式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让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更加活灵活现,从而更能带给学生实际应用的感受,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经典的鸡兔同笼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则可对这一问题中鸡与兔进行其他代换,如与学生日常观看动画片相关的动画角色进行代换,选取性质相关片段进行下一步的应用问题的导入。在应用导入当中在,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进而提出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需求的激发;承接上述的鸡兔同笼代换,在进行情境导入后,则可引导学生去思考。之后便是实地感悟,这一步主要是让教师在教学条件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将教学不再只设定于课堂之上,而是带领学生一起去实际生活当中进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首先认识数学及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能意识到数学应用广泛存在于社会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几种应用题型可以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是更加复杂、丰富而有趣的。比如带领学生去超市给定一定的预算和需要的食材以及就餐的人数,让学生自行采购安排,从而达成教学目的。之后便是意识培养与习惯养成,实际上意识培养是渗透在前三步当中同时也作为最后一步的行为动机而存在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要慢慢在实践生活中要能联想到数学知识,从而达成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比如看到三脚架就能想到三脚架稳定的原理来自于三角形的稳固性等等。
【结论】通过上述方法,依据教育心理学该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认知、学习规律,对应用意识与习惯的培养采取循序渐进的五步法,即情境创设—应用导入——实地感悟——意识培养——习惯养成这一步骤,在此过程中逐渐深入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对数学应用的热爱与需求,从而达成意识的培养,最后在通过长期的培养达成应用习惯的养成。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应用意识与习惯的培养之后,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促进我国数学应用型人才的启蒙培养,达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陆艳.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69.
[2]彭刚.核心素养条件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37-138.
[3]黄飞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安徽教育科研,2020(09):66-67.
[4]郭建秀.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探讨[J].华夏教师,2020(0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