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芳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坂西小学 350811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文化素养,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唤醒学生求知欲望,由此可见,语文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阅读是构成语文科目的关键一环,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基于此,本文就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阐述。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策略分析
所谓思维导图,在教学中是一种可视化工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转变为具体的图片以及图形,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认知,从而对阅读主题、脉络、结构等有所了解,提升个人阅读的质量。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思维导图的使用,应引起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一、课前预习,理清阅读脉络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一环,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明白阅读的大概意思,从而扫清对文章的陌生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社会与对阅读大胆预习,使学生对文章整体脉络有所了解,明确文章大概讲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第二天学习中便会有着一定的印象,从而有针对性解决自己标出的难点,提升个人听课效率。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是提升阅读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大概的了解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之后在带着自己的逻辑思维开展课前预习,从而避免阅读的漫无目的,提升整体的阅读效果。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预习基础以后,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将自己制定的思维导图框架填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将阅读主要的内容,填写在思维导图中的框架、支点、主题上,以便优化学生的记忆。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教师便可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了解黄河具体变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预习制作出思维导图,并在思维导图中标明黄河的变化内容,以及原文对应的桥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预习结束以后,针对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与回顾,有效提升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
二、课文绘制,突出阅读难点
开展阅读教学时,针对阅读大体的脉络以及思路,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完成记忆,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确文章的疑难点以及重点,从而优化文章内容,从主要关键点进行入手,浏览整篇文章,促使学生掌握文章的精髓。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渔夫的故事》中,学生在读完此篇文章以后,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学生整体阅读这一篇文章,之后再带领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在思维导图中,教师应将文章所涉及到的人物列举出来,如魔鬼、农夫等,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线画出来:首先农夫在河边捕鱼无意间捡到以瓶子,发现瓶子比较精美准备将其卖掉,这时瓶子中出现一个魔鬼,对于农夫的无礼准备将其杀掉,随后农夫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将魔鬼重新装到瓶子中,最后将瓶子扔进大海。画完主要的思维导图以后,教师应将文本阅读的重点圈出,如“魔鬼是怎样乖乖的走进瓶子中的?”让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思考,以便做到更精准的阅读。
三、小组合作,共同绘制思维导图
开展语文阅读的时候,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创作,此过程中每名组员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通过这样的过程,让阅读不在独立化,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分析,并且组员可以互相交换自己的意见,致使逻辑思维不断发生碰撞,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对于错误的观点,小组可以通过分析讨论,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进行改正,之后,教师可选择每一小组的代表,阐述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以便为其他小组带来具有价值的经验。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开展合作阅读,遵循互补的原则,将每5名学生分为一组。然后再授课时按照学习小组,让学生坐在一起,一同完成本篇文章的阅读,之后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制作出本篇课文的知识导图,并在思维导图中标明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作者思想感情等,促使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充分将思维导图融合进小学语文阅读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抽象的语文知识有所认知,更准确的探究出文章的主要思想,以及所涉及到的思想感情。为此,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知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思维导图教学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改革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以便于全面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夏雪嫦.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 科研),2020(02):196-197.
[2]段天喜.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