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整合实施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5期   作者:李采芹 李建设
[导读]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转变经验化、碎片化、知识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整合的思维构筑语文课堂,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注入新能量。
        李采芹        李建设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教师  450003
        [摘要]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转变经验化、碎片化、知识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整合的思维构筑语文课堂,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注入新能量。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包括“三调”式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整合策略、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整合式作业设计的花样翻新策略。有效的课程资源整合,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核心技能,丰盈了学生的文学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语文课程整合  诗词群文阅读   整合式作业设计

         一、语文单元教学整合策略
         1.调顺序,让体系更系统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第四单元《桥之美》,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等,内容繁杂,顺序零乱,不能给学生呈现一种理性的认知。课题组在教学实施中,调整教学顺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构建学生认识、判断、追寻桥之美这样一种由表及里的认知体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桥之美》前置来实施教学,让学生了解桥之美的标准(构建认知);把《中国石拱桥》调整至后,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石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桥之美(建立审美判断);把《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放在后面压轴,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追寻桥之美(实现审美实践)。在有关“桥”这一主题学习中,课题组大胆整合,开展跨单元同主题群文阅读,通过调整顺序,让教学实施体系更系统。学生学习由浅入深,历经吸收内化到实践外化的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跨越。
        2.调重点,让内容更集中
        围绕八年级语文课本中陶渊明的作品,围绕“结识陶渊明”这一主题,整合了《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作品,同时选取了袁行霈、余秋雨等名家研究陶渊明的文章,师生共同研读这些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生态情景。依托“预习—初读—研读—习作—实践”五种课型,通过查阅资料、主题研讨,分享收获等板块互动学习,学生经历了“认识陶渊明—品析陶渊明—欣赏陶渊明—学习陶渊明”的完整体验过程。有侧重点的专题教学由平面变成立体,由单薄变得丰满,呈现给学生的是知识、方法、情感、实践浑然一体的主题学习之旅。
学生创作的《我眼中的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歌者》《创田园诗派先河,非他莫属》《陶渊明之风骨》《桃源序曲》《路遇五株柳》等文章,对陶渊明的遭遇给予人文关切,对陶渊明的评价客观而理性。这种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的整合,集中调整多个文本中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重点信息,让学习内容更集中,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建构学生对陶渊明立体的、鲜活的、丰富的、深刻的认识。多篇同题材作品核心信息的聚焦,让课程、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从而让学生的视角向生命和人性更深处漫溯。


          二、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单篇精读”类古诗词阅读教学,围绕一首古诗词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它的局限性在于倾向阅读教学技术化指导,遮蔽了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形,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阅读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课题组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研究,找准了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构建了“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堂模式,即围绕同一个“核心主题”,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多篇诗词,以课内古诗词为主,向课外诗词延展,展开探究性的阅读。该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单篇精读的过度分析及以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增加学生课外古诗词的阅读量,提高学习效率,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淀。
        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把《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放在一起,围绕“爱国”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春望》通过一个“望”字,表达一个“忧”字;《泊秦淮》通过一个“犹”字,表达一个“愤”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一个“思”字,表达一个“愿”字;《过零丁洋》通过一个“死”字,表达一个“忠”字。同样是爱国诗歌,四首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由浅入深,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到对士风和时局腐朽的“忧愤”;从日思夜想为国家统一而重返沙场的强烈“愿望”,到不受敌人威逼利诱而从容就义的赤胆忠心。学生在读悟中情绪激昂,爱国情感聚焦升华,家国情怀潜滋暗长。“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落实了课程整合思想的要义,打造了诗词高效阅读课堂。
三、整合式作业设计的花样翻新
        第一种是实践性作业。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式作业是连接课堂和社会生活的一座桥梁。围绕语文单元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课题组设计了经典诵读、诗歌朗诵、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三句半、才艺比拼、演讲辩论、诗词飞花令、汉字英雄、“三行诗”比赛等实践式作业,把课本知识落实到具体的语文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又外化为切身的体验。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享受语文的乐趣,拓展生活就是大语文的外延。
二是植入式作业。植入式作业就是把语文作业巧妙植入一些看似与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中,使得语文作业充满趣味性,在悄无声息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反思地方文化和农民生活命运的小说,考虑到初中学生涉世未深,思考问题不够深入透彻,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设计一个专访活动:访谈对象——父亲;访谈内容——父亲的奋斗历程;访谈人——学生本人。
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扮演记者的角色,听父亲讲过往的故事,记录父亲心酸的点滴,写下听故事独特的感受,亲身体会父辈的艰辛与坚守。植入式作业设计既能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领会文章要旨,也渗透了感恩励志教育;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丰盈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了学生的情商。
          总之,语文课程整合实现了教材变通——知识融通——学科贯通,打破知识界限,放大知识效益,带给学生多元的体验,让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文道合一得以实现。语文课程整合,提升了课程育人的效力,让教师在减法中增效,让学生看见了树木,更看见了森林。课程整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光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