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活动:一江活水任鱼游——关于语文课堂任务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5期   作者:方素静
[导读] 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方素静
        象山县金星学校315729
        [摘 要]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随着统编教材问世,一线教师尤其注重以任务活动为载体构建“任务驱动式”教学新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扔存在问题。本文围绕:明确目标指向,精细设问形式;发挥教师引导,搭设言语支架;激发学生能动,明确项目分工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任务活动;设问形式;言语支架
        乘着统编教材的这股东风,“学生为主体”、“核心素养”不再只是课程标准中的口号,越来越受到重视,渐渐浮出水面,在语文课堂这块土壤中落地生花。
        那么如何让课堂任务活动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这江活水中快活遨游呢?以下是笔者在平时课堂实践过程中,经过几次尝试总结出的几个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指向,精细设问形式
        【案例分析】
        在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笔者从该单元目标出发,明确本单元目标学习默读,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于是有了以下课堂任务设计:
        任务一:默读全文,梳理内容
           
        知识卡片
        默读时,应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能快速有效地阅读,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用猜读法或暂时跳过,留以后学习、积累。
        
        (1)根据知识卡片指导,默读全文,并记录下初次默读的速度:课文共计2500字,本人用时(      )分(     )秒。
        (2)默读完全文,你是否了解了课文大意?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并分享默读方法。
        文章写了(                                                                 ) 。
        我是从(          )(标题/第?段)发现的,因为(                               
                                                                        )。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在完成第二个小问题时由于方向不明确,有些无所适从,思考、回答存在困难。一部分学生能够概括课文内容,但是欠缺方法的总结,对于问题输出的过程性表述欠缺,不知如何作答。显然,是设问出现了问题,设问范围宽泛,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学生自然找不准方向,从而让课堂陷入死寂中。于是,为了能更加落实教学目标,调动学生思维,笔者进行了一番修改。修改如下:
        任务一:默读全文,梳理内容
        知识卡片
        默读时,应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能快速有效地阅读,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用猜读法或暂时跳过,留以后学习、积累。
        
        (1)根据知识卡片指导,默读全文,并记录下初次默读的速度:课文共计约2500字,本人用时(      )分(     )秒。
        (2)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过渡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默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读标题,我发现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                                           )
        我找到了过渡段(    ),由此可将段落层次划分为(                            )
        读第一段,我找到了一个关键词(     ),通过这个词引出了(                                    )
        (3)请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默读时遗留的生字、生词,请整理后写在横线上。
        确凿(    ) 斑蝥(    ) 桑椹(    ) 油蛉(    ) 攒成(    )秕谷(    )
        书塾(    ) 蝉蜕(    ) 倜傥(        ) (                                    )
        
        通过对比发现,修改后的任务设计对第二个设问做了重新处理,点明在阅读时标题、开头、过渡段中的关键语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先关注阅读策略,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去用方法。也更细化到,文章的标题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过渡段在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方面具有一定帮助,文章开头中的关键词又往往可以总领下文。通过更精细的设问,更明确指向教学目标,学生思维也不是漫天发散毫无方向。另外,为引导学生在默读时能快速地有效阅读,遇到生字词能跳读、猜读,并养成及时学习积累的习惯,增设了第三个小任务,更落实本单元学习默读的目标。
        二、发挥教师引导,搭设言语支架
        【案例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笔者初次尝试教学时设计了如下任务活动:
        任务二:析读片段,学习描写
        (呈现课文第二自然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内容)
        (1)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角度提示:A.描写顺序   B.感官角度   C.用词角度    D.儿童视角
        (2)仿照这段文字,描写校园内的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150字左右。
        
        初稿设计完成后,在班级里进行尝试,经过一番合作讨论,学生能找到一些字句,但是却不知如何对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语言表述不清,表述要点无法指向任务目标,更多的学生产生畏惧感,怯于表达,在交流时重复阐述其他小组阐述过的内容,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由于笔者所在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当时听课的另外两位老师直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行不通,建议此环节还是把一些字词、句子找出来,通过替换比较等方式,让学生进行鉴赏品析。这样虽也不失为鉴赏语言的好方法,但这样就需要教师替学生找出语句,再通过ppt展示并一一提问,是不是又回到了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了呢?基础较差的学生是不是真的不适应“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呢?于是,笔者对第一个小任务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如下:
         同时在ppt中展示一则教师示范表达以及增加活动步骤:①默读第二段,在默读时圈点勾画词语或句子,并在旁写上你的理解。 ②四人小组朗读分享句子,讨论交流,选一位同学记录讨论结果。③推选一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朗读和赏析相结合,其他同学做好笔记,补充完善。
        修改后,课堂反响明显改善。在教学中,教师先做了一个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打开学生的思维,通过提供示例,为学生搭建鉴赏语言以及言语表达的支架,指向性也更加明确。同时也将任务活动过程更细化,在阅读时,运用圈点勾画、做批注等阅读策略,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在小组讨论时,有记录,有总结,使讨论有成效;在交流时,朗读赏析相结合,倾听者也有一定记录任务,让活动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经过这番修改,学生课堂终于“活”了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各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可见,阅读教学尤其关注学生言语表达。课堂任务设计,意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能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看似更加倡导自由,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其实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需要被重视,尤其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更加需要教师搭设言语支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三、激发学生能动,明确项目分工
        【案例分析】
        在教授《蚊子与狮子》一课时,设计解读寓言寓意任务环节时,笔者首次课堂实践时在ppt上呈现:分析形象、联系生活、发现寓意三个环节,并分别提供示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从课堂呈现效果来看,虽然也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是在回答时,仍需要教师大量提问引导,虽是披着一件“任务活动”的外衣,但学生被被老师牵着走。而且,学生回答不积极,回答也极不自信,课堂一片沉闷。
        温馨提示:
        1.发扬全组智慧,分工合作。
        2.补白:对文中没有详细写出的细节部分,如心理、神态、外貌、动作进行合理化补充扩展,使形象特征更生动再现。
        
        采取学习任务单方式,将各个子任务整合在解读寓意这个大的任务中,也提供了解读寓言寓意的一般路径。并提供朗读、表演、补白三种演绎形象的方式,呈现分析形象的过程,让寓言形象更生动再现。同时,鉴于有些组员在合作探究中由于自信心不足或基础薄弱等原因,往往不愿参加小组合作活动,课堂参与度低的现象,进行了任务项目化分工,每位学生在整个任务活动中都将发挥作用,也让合作探究真正体现面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拥有参与感,让合作探究在小组内首先“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任务驱动”,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活”起来,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极大锻炼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